馮麗媛
★作者通聯:江西玉山縣第一中學。
傳統模式下的教學卻存在諸多問題,令小說教學停留于淺層次的理解和泛化的講解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實施以后,很多教師一味追求小說教學內容的“新”。實際上,這個“追新”只是表面上的淺層次追求,而沒有在具體實踐中真正落實到位。當然,教師追求教學內容的新穎的出發點本身無可非議,但是我們不能盲目地追求新穎,更不能為了“新穎”而“新穎”,忽視甚至違背高中小說本身的教學規律和要求。
小說有生動曲折的情節、血肉豐滿的人物、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背景和意義深刻的主題思想。所以小說教學的課堂應該是集趣味性、文學性為一體的。但如今教學中采用的小說教學模式出現了以下幾種導致課堂氣氛沉悶的情況:
(1)肢解小說,固定模式。當前的小說教育模式基本上沿著介紹作者——介紹寫作背景——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落大意——分析寫作手法——歸納中心思想等這一固定的流程來進行逐項講解的。整個教學過程將分析小說的情節結構作為教學的主要環節。學生看完課文后,教師逐個提問學生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段落,每段寫了什么,然后稍微總結下中心,一篇文章就算上完了。這樣做的結果是將整篇小說搞得支離破碎。學生對教師講授小說的套路摸清之后,沿著這種模式思考、分析問題,形成思維定式,根本不能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物的性格命運、小說的社會內涵,忽略作品當中那些引人入勝的細節。
(2)教師一切以參考書為準。教師在課前往往選取參考書或教師教學用書作為教學依據。按部就班套用參考書的思路和模式。授課者雖然不同,但是教學結構千篇一律,講授思路大同小異。整個教學過程都是按照預先已經設計好的流程進行。教師用已有的結論去分析小說,用已知的主題來解讀人物。表面上看,學生對整篇小說的脈絡、場景、人物性格命運把握的非常到位,實際上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小說蘊藏的情感。
(3)師生之間缺少互動。在當前的小說教學模式下教師扮演了課堂的主角,執教者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教師“講”的過程。整個教學活動以老師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中處于“言者”地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被動的“聽者”地位。課上,老師不停地分析、講解,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講,記錄老師所講的內容。課下,學生死記硬背課堂上記錄的筆記。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缺少雙邊和多邊的有效互動,約束了學生在小說欣賞過程中的個性發揮,同時使小說欣賞課堂死氣沉沉。
如何對小說進行細致、深入但又不枯燥的講解,是擺在很多教者面前的一大難題。為了單純地講解細致,教師往往會對小說的六大要素逐一進行分析和講授,力求每部分都講解到位。表面看來,這種教學方式涉及小說的每個要素和細枝末節,實質上,這種平均分配的分析方式猶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不同類型的小說具有不同美感,要想達到理想的小說欣賞教學目標,分析方法和側重點肯定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將整篇小說從外到內的閱讀,并挖掘出其中蘊含的思想深度,從不同的角度發掘每篇小說的閃光點和不同的意義、價值。要想使得學生能夠深層次理解,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到好處的引導和點拔。
文學在廣義上即是“人學”。小說的主體是人物,學生通過閱讀小說,從而深切感受小說中人物的命運和性格,欣賞小說的美學,陶冶個人情操。這些不僅要求學生透徹理解小說,也需要建立在大量的課外小說閱讀的基礎上。課外小說閱讀是課堂的拓展和延伸,對開闊學生的眼界、學生的見識,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當下小說閱讀僅僅是就“課文”而“課文”,教師在講解小說時,只是“走進文本”,卻沒有“走出文本”。按照小說的六要素分析完之后,稍作總結,一篇小說就算上完了。高中教材選了幾篇小說,高中三年學習之后學生知道、了解的就只是這幾篇小說而已。撇開課外小說閱讀的基礎,孤立文本,導致學生無法系統地了解該作者的其他作品,無法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也無法了解同一時代的其他作品。沒有從縱向和橫向對小說進行比較閱讀。學生課業負擔沉重,沒有多余的時間閱讀小說,這些都是造成課堂教學缺少課外小說閱讀的關鍵因素。
總之,小說教學由于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存在著課堂教學空洞乏味,課堂教學面面俱到,缺少課外小說閱讀基礎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小說閱讀時,摒棄慣性的上課思路和套路,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努力走出一條小說教學的集興趣、拓展、理解為一體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