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榮
為了找到困擾學生議論文寫作的癥結,以便作針對性的訓練,前不久我向我校高三年級十九個班的966名學生發放了一份抽樣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目前困擾學生的問題依次是:
(1)不能準確把握材料矛盾點,精準立意;
(2)不能充分分析材料,容易直接下判斷;
(3)不能對自己的論點展開充分的論證,打不開思路;
(4)缺乏分析、討論,觀點武斷、絕對,經不起反駁;
(5)缺乏足夠的素材支撐,素材不能轉化為論據。
這些問題表面上看是“文”的問題,實質上還是“人”的問題,即學生的思維存在局限,不能對問題做深入的邏輯分析。因此有必要通過一系列具體的思維方法、寫作策略訓練,幫助學生建構思維模型,使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從膚淺走向縱深。其中“構成分析”就是一種很有實踐意義的思維方法。
構成分析就是將研究對象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方面、類型和層次,并分別地加以考察的認識活動。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的日常話語“我們班級很優秀”來提煉“構成分析”的思維模型。
第一步,自證。要論證“我們班級很優秀”,需要先論證兩個問題。一是“優秀”指什么,包含什么;二是“我們班”由什么構成。思維路徑是:
1.X指的是……(優秀指的是……)
2.A包含A1、A2……An (我們班包括第1、2、N類)。
3.A1是X、A2是X……An是X (每一類都很優秀)。
所以A是X (所以我們班很優秀)。
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可以提煉出“構成分析”的思維方法:
1.類型:我們班有哪些類型的人,他們各自怎么優秀?(好靜的、活潑的)
2.時空:我們班從早讀到晚修各個時段都表現優秀;我們班在課堂考場賽場運動場,以及將來的商場職場上都表現優秀。
3.情境:我們班在哪些情況下表現優秀?
4.層次:優秀可以包含哪些層次?(低-高:學習成績的優秀、整體素質的優秀、境界胸懷的優秀;?。螅簜€人的優秀、小級的優秀、班級的優秀)
5.部分:我們班由哪些人構成?他們各自怎么優秀?(男生、女生;老師、學生)
6.階段、環節過程:我們的優秀體現在哪些階段(高一、高二、高三)
第二步,自辯。如果在構成的各方面中,有一項或幾項現在不“優秀”,怎么應對?
1.A 包含 A1、A2、……An (我們班包括第 1、2、N類)
2.A1是 X、A2是 X、……An是 X,但 A3不是(有少數人不優秀)
所以A是X。(所以我們班很優秀)
方法一:部分-這部分同學是少數,一般不影響整體,所以我們班仍然優秀。
方法二:時空-有部分同學現在不優秀,但他們一直在進步,從長遠來看他們一定會越來越優秀,而這更加證明了我們班的優秀;
時空-有部分同學現在學習方面不優秀,但組織能力特別強,也是一種優秀,而且讓我們班的優秀更多姿多彩;
方法三:層次-和稍低層次的同學相比,他們仍然比較優秀。
方法四:實在不行,就把觀點句改為“除了他們,我們班都優秀!
學生議論文寫作的淺表化,首先體現在立論的標簽化。立論,常常是判斷某事物是否具有某性質(如2015年課標1卷“舉報背后有至孝(或:是不孝)”、或是否具有某價值(如2014年課標 1卷“變通規則,可獲雙贏”或“不守規則,害莫大焉”)。有時會加上兩種事物的比較,例如2015全國2卷“誰更具風采”。但由學生作文來看,不少學生缺少了這一思維過程,對事物不作具體分析,只根據教條對人或事物生搬硬套地加上一個名目,因而不能準確認識與指出事物的性質,造成認知片面與立意偏差,這就是標簽式立論。
以2012的新課標1卷為例。有篇作文這樣寫道:
每個人,做每件事,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細節的問題,注意了細節,往往可能事半功倍,反之,不但事情難圓滿,而且還可能前功盡棄,甚至后果很嚴重。
船主與漆工的故事,顯然就給我們這樣的啟示。試想,如果不是漆工平時很有責任心,看到了細節的問題,船主們的孩子駕船出海,還能如此輕易地平安歸來嗎?又或者是,倘若船主注意到了船有洞這一細節,還用得著擔心孩子們的出海安全嗎?由此觀之,細節決定成敗?!都毠潧Q定成敗》
對細節的態度,的確是材料中的兩個主要人物-船主與油漆工的對比點。因此從“細節”的角度立意,還是能緊扣材料的。問題在于,本文沒有結合具體的情境對“關注什么細節”及“如何關注細節”作構成分析。首先,細節有多種類型構成,而材料中的細節并非決定自己成敗的智舉,而是關乎他人生死的善行;其次,并非任何情境下“細節”都能決定成敗,需要分析具體的情境與范圍。我們可以通過三個設問對兩個人物的行為作構成分析,發現兩人根本的異同,在此基礎上做到精準立意。
1.細節指的是什么?
2.船主有哪些言行,是如何對待細節的?
3.油漆工有哪些言行,是如何對待細節的?
4.兩人有哪些異同,與最后的結果有什么聯系?
升格后立意如下:
船底一個小洞,船主沒有及時關注和修補,就使自己乘船出海的孩子面臨死亡的危險;而船工順手補了,覺得不值一提,卻救了人命。我們常常忽視的細節,有時可能性命攸關。因此,必須關注生活中那些重要的細節。
“關注細節”,多么熟悉的字眼,熟悉到近乎熟濫。然而個中的含意,卻少人深究。材料中的船工和船工分別作為榜樣和警示,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關注細節,首先是要從細節處發現問題。這一點兩人都做到了-發現船破了洞。關注細節,還要認識到細節之處的重要性,這一點,兩人也做到了-船主也知道乘有洞的船出海,可能有去無回。最重要的,關注細節,最重要的是必須及時行動,進行補救、防范或化解,這才是兩人之間的重大差別,也是“關注細節”最重要的含義所在。
這一思維模型實際上是:
1.X 包括 X1,X2,X3……Xn。
2.A 有 X1,X2,X3……Xn。
3.B 有 X1,X2,……Xn。
4.A與B的不同結果,原因在于X3(而不是X)。
這樣的思維圖式具有很強的可移植性,學生容易理解與掌握。
學生議論文寫作的淺表化,還體現在材料分析能力的缺失。因為對概念內涵的把握不太清晰,不會從多層面圍繞話題探因究果,導致論證流于空洞和表面化。例如,針對喜劇演員賈玲惡搞花木蘭,遭到網友及觀眾不滿、有關方面要求道歉的事件,有學生如是寫道:
賈玲改編花木蘭,我認為不需要道歉。因為改編,有時候也是一種突破與創新的方式,我們不該一棍子打死。試想,如果相關人因一點小小的娛樂改編而被拉上大眾平臺公開道歉,甚至打上官司黯然退場,誰還愿意冒險去嘗試突破經典的情節或創新呢?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壓制創新、壓制新文化的不良氛圍,發展和增強國家軟實力就無從談起,那我國如何才能邁進世界民族之林呢?《創新無罪,打壓無理》
這一段論證鏈條的三個環節都存在著邏輯斷裂。特別是第一個環節-“改編有時是創新,所以賈玲改編花木蘭是創新”。對此作者未加論證,直接貼了標簽。這一立論是否成立呢?我們可以通過三個設問對賈玲節目進行構成分析:
1.創新指什么?(“X”是什么?有益的修改)
2.賈玲的節目由哪些部分構成?(A包含A1、A2、……An)
3.這些部分是否有創新的改編?(A1是X、A2是X、……An是X)
構成分析后,作者作了如下修改:
賈玲改編花木蘭,到底該不該道歉?這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賈玲到底是怎么惡搞的,有沒有值得肯定的因素;二是她的惡搞有沒有傷害什么人;三是道歉有什么積極意義。首先,從材料來看,賈玲把花木蘭從一位至忠至孝、智勇雙全的女英雄惡搞成了貪吃、不孝、胸無大志、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有對情節精巧靈動、入情入理的修改嗎?沒有。有對人物深入細致、有血有肉的刻劃嗎?沒有。有對主題洞察人性、把握世態的挖掘嗎?仍然沒有。一部作品的三大要件都沒有得到優化,因此,賈玲的“改編”僅僅是迎合觀眾趣味的“惡搞”,全無創新可言。(用到整體-部分的構成分析:情節、人物、主題三大要件)
更重要的是,賈玲的惡搞還傷害了一些人。它直接傷害了熱愛花木蘭的人們的感情,包括木蘭故里鄉親、木蘭研究會的人。它誤導了暫時不了解木蘭的小觀眾,妨礙了他們的正確認知,疏遠了他們對民族英雄的感情;它還傷害了以木蘭、孫悟空為伴而長大的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它還讓力圖傳承木蘭精神的老師、老人何等尷尬、何等無奈。每一個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人物來支撐、凝聚和傳承自己的民族精神,才可能生生不息。而賈玲的惡搞抽空了這些經典形象身上寄寓的忠勇孝義的民族精神,傷害了民族凝聚力和國家軟實力。因此,她實際上傷害了每一個中國人。(用到了整體-類型的構成分析:熱愛木蘭的人們分為三大類型)
因此,賈玲必須為她的惡搞道歉。道歉了,才能彌補對國人感情的傷害;才能警示部分不嚴肅的文藝工作者要注意改編經典的底線;最終,才能挽救她自己的演藝生涯。《民族經典,豈容惡搞》(用到了當事各方的構成分析)
當然作者如果堅持最初的看法,還可作以下的構成分析:
賈玲把民族史詩《花木蘭》改編為小品《木蘭從軍》,本身就是一個創新:它的體式由莊嚴的民族史詩變成詼諧的市民小劇;它的形式由激烈的矛盾沖突變成裝傻和吐槽;它的靈魂由悲壯和崇高變成了風趣和幽默。它本身就是關公戰秦瓊式的娛樂搞笑,并沒有承載歷史啟蒙的使命。喜愛它的觀眾都能看出來這是篡改歷史,不至于被誤導;不喜愛它的觀眾會直接換臺不看,不可能被誤導。要求道歉只不過是一種披著維護民族經典外衣的文化暴力。(選用了整體-部分、當事各方的構成分析法)
學生議論文寫作的淺表化,最終體現在論證的單向度,即論證時有意無意地篩選掉于自己文章觀點不利的內容,在量上忽略不計,在質上略過不提,不能作全面分析,由此導致說理不嚴謹,論證不周密。對此,我們可以用構成分析法增強觀點表達的周密性。
例如,有篇寫小陳舉報父親的作文,就是這樣用構成分析法來增強觀點表達的周密性的:首先,把孝分為四方面:有“孝”的心意,能關心體諒父母;有“孝”的行為,付出了實際行動;有“孝”的態度,能“怡吾色、柔吾聲”;有“孝”的效果。做到這些,可算孝了。
然后,分析小陳舉報行為中直接符合“孝”的因素:意圖是善的;結果也是善的。
然而,舉報行為有幾條看上去是不符合的,怎么辦呢?小作者這樣寫道:
當然可能有人質疑,你舉報的行為方式欠考慮,讓父親耽誤了時間,支付了罰金,還傷害了父女感情。確實,舉報不是最好的方式,但在當時的情境下,口頭勸規勸是最好的方式,但父親又執意不聽,除借警察之力讓父親醒悟,你別無選擇??!而且你也是用微博私信舉報,警方公開了也不是你的錯。此外,從長遠來看,父親支付了罰金,卻省下了事故損失費;被公諸于眾,傷了小面子,卻避免了遭遇事故陷入困境,失大面子。至于傷害了父女感情,我覺得你以后可以找時機去解釋、彌補,與父親深入交流,反而有機會改善父女關系,增進父女感情。小陳姐你說,你這樣做不是真正的孝順嗎?(用了情境分析、時空分析等思維方法)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對“孝”字的感受可能與你的不同,但你的舉報行為同樣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今天,面對不尊重法規,可能貽禍自身的父母,或面對犯著錯誤而執意不改的父母,我們該做什么、怎樣做才是孝?首先,我們要及時而堅定地規勸和阻止他們,以維護他們的社會地位、內心平和和一世英名,讓社會更加清明美好;其次,從做法來講,一味順從、不敢反對的“愚孝”是可悲的;劍拔弩張、針鋒相對的“剛孝”是可嘆的;最好的做法,就是“怡吾色、柔吾聲”的“智孝”??上以絹碓讲魂P注父母的悲歡喜樂,有時還把他們關閉在心門之外,忽略了與他們的溝通交流,有時覺得他們不好,就情緒沖動、言辭激烈地加以指責,想想真是有愧!
運用構成分析概念、探究因果,可使文章更具說服力。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我將繼續努力給予學生思維方法上的指導,使學生的應試成為理性的寫作過程。這不僅是高三作文教學的任務,更是高中語文教育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