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樹峰
高中階段的寫作以新材料作文為主,新材料作文給予學生較大的自由,學生可以根據材料的內容自主擬定題目,尋找闡述的方向。然而,不少學生也因此而產生困擾,由于自由性太強,故此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入手擬定題目。葉圣陶曾經提出課文無非就是一個例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著名作家創作的文章作為例子,指導學生如何擬題。魯迅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作家,其雜文的題目具有鮮明的特點,讓讀者產生想要閱讀的欲望,教師可以將魯迅的作品作為例子,指導學生探究作文擬題的方式。
魯迅作品的題目往往給人鮮明簡潔的特點,作者往往直接地在題目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向讀者透露了討論的話題。魯迅的作品部分以“談”“記”等作為標志,還有一些以“主義”為標志進行擬題,這樣便能在題目中起到闡述主題的作用。
《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都是魯迅創作的著名作品,其標題的“主義”“記”是標志詞。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后,可以鼓勵學生嘗試進行模仿。如有學生在寫作中遇到的材料內容是展現生活中離不開車子,車的發展見證了時代的發展,展現了人們觀念的變化。學生在構思時打算寫出自己對于車的解讀,體現出“車”中展現出的人生哲理和人們的思想變化。在嘗試擬定題目時,學生便借鑒了《拿來主義》的標題寫作手法,《拿來主義》主要闡述的是拿來主義對于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而學生想要表達的是“車”見證了時代的發展。于是學生便以《記開向未來的車》為題目進行創作。這個題目點明了寫作的主題是“車”,同時也闡明了學生的觀點,學生認為“車”見證了時代的發展,因此是“開向未來”。這樣的題目便直截了當地闡明主題,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分析魯迅作品的題目了解其寫作的主要內容和觀點,而后嘗試閱讀文章,看看作品是否圍繞該主題闡述。這樣能讓學生對魯迅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能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發,了解該如何在作文中闡述自己的主題。
魯迅作品在擬題上還具有新穎別致的特點,往往會將一些看似無關的事物放在一起,產生錯位的感覺,但是如果仔細地品味便會發現其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這類題目往往以“和、與”等連詞將兩個事物聯系在一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借鑒這種擬題方法,寫出讓讀者眼前一亮的文章。
由于課內的魯迅作品數量不多,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閱讀一些課外讀物,從中尋找靈感。學生在閱讀中發現,魯迅創作了《文學與出汗》等雜文,“文學”和“出汗”看似是兩個完全無關的事物,但是作者卻將其組合在一起,讓讀者產生想要探究下去的欲望。在一次寫作中,材料為: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一名學生在構思時認為可以將工筆畫中的 “留白”和“有話則短,無話則長”聯系起來,留白處看似什么東西都沒有,但實際上卻是作者展現個性的地方,作者通過留白表述自己“有話要說”,展現了對于權威的挑戰。于是該學生在擬題時便擬定題目為《留白和叫板》,這兩個名詞看似彼此并沒有什么關系,但是學生卻通過論述將其建立了關系,體現了要努力嘗試表達自己個性化見解的主題。
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的是,在擬定題目的過程中,不能光顧著尋找新鮮感,所組合的事物之間必須有一定的邏輯關系。這樣才能更好地產生錯位感覺,吸引讀者讀下去,而讀者閱讀過后也會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
魯迅的文章在擬題上還往往呈現出工整的特點,這樣讓文章的題目出現一種整體之美。例如《可慘與可笑》《爬和撞》這樣的題目就體現出這種特點。“可慘”和“可笑”都是人事物的狀態,而“爬”和“撞”都是人的動作,這些詞匯同時出現在題目中就產生了對偶對舉的效果,同時也讓題目變得更加整齊。
一則新材料作文的題目講述的是人們對待青春和生命的態度,有的人認為青春是不朽的,但是也有人認為這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態度。學生在拿到這則材料之后便開始分析人要如何對待自己的青春,“不朽”指的是什么。學生認為年齡上的青春自然不可能是不朽的,但是精神卻可以不朽,如果一個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讓所有人都記住了自己,那么該人就具有不朽的青春。學生嘗試將自己的觀點通過對偶對舉的方式寫入題目,最后擬定題目為《燃燒或腐朽:論青春的兩種方式》。這個題目運用了對舉的方式,將人們對待青春的方法列了出來,同時暗示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這兩種對待青春的方法必然一種是作者想要贊美的,而另一種則是被批判的觀點。
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對偶對舉的題目所選擇的詞匯必須要和文章的內容有關系。這種結構的題目比較適合并列結構的文章,可以從并列兩部分各總結出一個詞來,在題目中對舉出現,這樣也能讓讀者在閱讀題目時便了解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魯迅曾經提出著名作家的作品往往就說明了“應該怎樣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探究魯迅作品的題目,分析魯迅如何擬題,然后嘗試借鑒其擬題手法,擬出更吸睛的題目。好的題目能產生先聲奪人的效果,能讓文章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