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峰
前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如果教師缺乏幽默感,就會筑起一道師生互不理解的高墻;教師不理解兒童,兒童也不理解教師。”因此教師要在教學的實踐中具備發現幽默的“眼光”、品賞幽默的“味蕾”、創造幽默的“細胞”。然而審視當前我們不少教師的課堂教學,雖然在教學形式、方法、手段上動了不少腦筋,但聽起課來,總還覺得不那么到位。教師一本正經,慷慨陳詞。學生正襟危坐,一臉漠然。正如美國教育家哈曼說:“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如同錘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因此在壓力超乎想象的現代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更需要幽默!因為幽默中帶有風趣,風趣可以產生快樂。
幽默是一種溫馨的機智,是靈感閃耀的火花。逸聞趣事情節生動,通俗易懂,深受人們喜愛。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不失時機地“幽”他一“默”,設法將一些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若干有趣、誘人的問題,適時穿插一些幽默、生動的小例子,能使繁重嚴肅的教學變得輕松活潑,平淡無奇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抽象深奧的說理變得具體形象,讓學生可感可觀,拉近學生和知識點的距離,讓學生能夠更輕松、更容易的接受知識點,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品嘗學習的樂趣。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難免會有感到枯燥、沉悶的時候,這時學生的思維通常處于低潮,如果繼續傳授知識,容易使學生厭煩、不經心甚至反感,教學效果肯定不佳。在這個時候若來一點附加的插曲式幽默,則可以調節課堂氣氛,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燃起積極思維的烈火,使教學重新步入正軌;由于教育對象的多樣性,教育情景的不可預測性,教學過程中難免還得對學生進行批評。但尖刻的數落、粗暴的訓斥卻往往導致學生產生強烈的對立情緒,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幽默勝過“疾風暴雨”般的批評,具有排除消極、對抗的作用,往往能夠在轉瞬之間化窘為樂,化對立為和諧。一種理論認為幽默的最高形式是形象的,而非語言的,因此課堂上,教師的身勢語和夸張的表情都可以作為幽默的方式。教師可以改變語調、可以做夸張的動作、可以改換豐富的面部表情,甚至可以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眉飛色舞,凡此種種,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來,學生肯定會被教師的魅力吸引的。幽默得有分寸,詼諧有尺度,如果脫離具體教材內容和實際需要,一味搞笑逗樂,那就南轅北轍了了。教師應該找準幽默的時機,做到該出手時才出手,做到幽默中不失本份,歡樂中不乏啟迪。風趣、幽默是道德的自然流露,是教師人格美的示范。在課堂上應選擇健康內容的幽默,不可把低級趣味的內容帶進課堂,玷污學生的心靈,影響教師的形象。
幽默是智慧的體現,也是一種生活的能力。既然是一種能力,就可以通過生活來培養。幽默來源于生活,幽默的素材往往就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教學上又豈能例外?要想課堂教學幽默,教師就得時常保持一顆“幽默的心”,教師就應該關注生活,要善于從生活中發掘幽默,要善于發現、精于選用、巧于開發各種幽默源,努力提高自己的幽默水平,并施之于教學實踐。在他人沒有覺察的事物中發掘笑料,在習以為常的事理中辨識謬理;在通俗例子中尋求別致,在平凡普通中提煉神奇。當然,生活中的幽默菁蕪并存、粗雅共體,教師要象藝術大師一樣精雕細鏤,開發新型幽默源并不露斧鑿痕跡。教師還應具備一定的幽默素養,平時多看一些有關幽默的報刊,如《演講與口才》《幽默大師》等。以培養自己的幽默素質,養成幽默達觀的開朗氣質。這樣,不僅對教學有幫助,而且對整個人生都大有裨益。相反,一個平時木訥機械、沉默寡言的人不僅不能上出一堂生動活潑的課,而且其人生道路也會顯得黯然無光。幽默是可以培養的,只要教師有心多積累一些笑話,多揣摩揣摩學生的心理,多一份寬容,少一份怒火,多一份理解,少一份牢騷,我想你也會成為一名受歡迎的幽默風趣的老師。
缺乏幽默的課堂是悲哀的。懂得幽默的教師能使坐在教室里的學生如沐春風而不是如坐針氈。幽默的課堂中,它讓我們看到的是學生一張張陽光燦爛的臉,聽到的是歡聲笑語,體悟到的是學生的個性飛揚。整日正襟危坐板著臉,那臉誰愿意看?整天指手畫腳訓著話,那話誰愛聽?我們還是把幽默請進課堂來吧,讓那些終日板著面孔、永遠不茍言笑的老師下課!愿課堂中的歡聲笑語多一些,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