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鋒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雙溝鎮中心小學)
“解決問題”是小學數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學的核心素養之一,是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學中的重難點,在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在每次測試中,“解決問題”所占分率較大,也是最容易失分的。從三年級開始,解決問題的難度大了,需要兩步甚至三步才能解決。而且一提到“解決問題”,有很多學生都會對此感到頭痛,畏懼心理也隨即產生,從而降低了他們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如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成為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根據學生目前“解決問題”的狀況,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良好的審題習慣,是正確進行解決問題的前提。審題就是要從題目的信息入手分析問題,在題目中已知信息的呈現順序有時比較雜亂,會直接影響學生對題意的理解,可以培養學生調整已知信息的順序,這種調整是以準確找出數學信息、明確題中數量關系為前提的。在學習解決問題的初期,學生的思考過程實際上是在腦海里對已知信息進行排列組合的過程,隨著學生做題經驗的豐富,可以不用逐一排列組合,直接找到有關聯的信息。
例如,青島版三年級上冊有這樣一個題:一箱鴨蛋,內裝4盒,每盒6只。現有480只鴨蛋,可以裝幾箱?
學生讀題后感覺有困難,覺得三個條件之間的關系不明確,讓學生把題中的數學信息提煉出來,題目的已知就變為:每盒6只,每4盒裝一箱,480只。
再給孩子時間自己排列已知條件的順序,就會出現這樣兩種方法:
(1)480只,每盒6只,每4盒裝一箱;
(2)每盒6只,每4盒裝一箱,480只。
這兩種不同的呈現順序,源自孩子對題意理解方法的不同。方法(1)的學生的解題方法是把480只鴨蛋先裝盒,再裝箱。先裝進盒子里,即480里面有幾個6就裝幾盒,再看里面有幾個4盒就裝幾箱,算式為480÷6÷4。方法(2)的學生的解題方法是先求一箱里面有幾盒,再看480只鴨蛋里面有這樣的多少盒就有幾箱,算式為480÷(6×4)。
可見整理數學信息,再將數學信息進行合理排序,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理清解題思路方面是有明顯效果的。
在小學階段,解題方法比較多,有分析法、綜合法,還有畫圖、轉化、操作等。然而,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會運用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離開這些知識基礎,解決問題將無從入手。學生面對新問題時,教師應先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整理和篩選必要的信息,再思考解決問題的思路,選擇正確的解題方法進行解題。
例如,利用畫圖的策略解決問題。如教學《植樹問題》:“同學們在全長4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老師先通過同學之間的間隔理解樹的間隔,再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學生討論可能得出40÷5=8(棵)。此時教師要有效的引導學生觀察線段圖,激發學生的思維,師:“這里共有8個間隔,所以一共要栽多少棵樹?”學生會根據線段圖,看到8個間隔,應栽9棵樹。課堂的生成,就這樣水到渠成。因此,我們教師要抓住課堂的生成資源,并利用好這些資源,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感悟數學的作用。”這一理念闡明了對數學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的辯證關系。因此,要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應盡量把教材內容與學生實踐結合起來。如學過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去計算課桌面的大小、數學書封面的大小等。總之,通過實踐,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而且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長方形的周長”教學中,我不是單純地停滯在解答書上的題目上,而是注重將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在學生推導出公式: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之后,我讓他們分組實踐,測量數學課本封面、課桌面的長和寬,并計算出它們的周長。這樣將課堂上的數學知識又回歸到生活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公式的記憶和理解,提高應用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的核心素養之一,我們要從低年級開始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地培養,讓學生不再畏懼“解決問題”。
[1]小學數學課程標準.
[2]小學數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