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海
“微點生活·亮點作文”是當前初中作文教學研究的新思路和實踐策略,其課堂教學模式依次經歷“選點、析點、點亮、作文、評改和反思”等6個環節,簡稱為“微點·亮點作文教學模式”。在此,筆者就其中的“析點”“點亮”和“評改”等3個環節加以評述。
葉圣陶說:“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也指出:寫作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過程,寫作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現實生活是學生作文素材的源頭活水,也是學生作文的“眼中之竹”。
生活素材廣泛多樣,值得抓住的“眼中之竹”有很多,但能觸發學生心靈和情感,契合學生情感和價值表達的則往往很少。為避免學生作文內容空洞、情感蒼白之病,選材應該力求以小見大,善于抓住“生活微點”,即現實生活的小感悟、小人物、小事件和小現象等選材立意,以此折射人生、生活和社會現實,表達自己對這些現象的情感、看法和思考。作文教學中,要把“生活微點”變成學生作文的“眼中之竹”,使之產生審美快感,進而調動學生書面表達的欲望,就必要經歷一個“析點”(微點品析)的過程。
在該教學模式中,教師引導學生品析“生活微點”的過程就是為作文立意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按照品析大眾、審視自我的步驟來幫學生析點。這里以生活微點“路隊”為例加以細述:
第一步,品析大眾看法,尋找最現實的觀點。“路隊”是學生的日常生活現象,普遍的看法可能是諸如:是學校的規定,必須遵守;是為了使教學活動更加有序,是學生安全的保障等。其實,這樣的觀點缺乏新意和美感,沒有什么寫作的價值,也難調動學生表達的欲望。
第二步,審視自我思想,探索有價值的觀點。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去粗取精,深入挖掘和提煉所選“微點”的時代價值和亮點新意。這時候,學生就會有新發現,如這是學生“三點一線”的生活美,是校園別具特色的風景線,是現代中學生的行為美等。這樣的品析逐步深入到了生活素材美的層面,讓素材帶上了情感色彩,有了審美價值。這些“眼中之竹”就被初步勾勒為學生的“胸中之竹”了。
這樣的析點過程,觸發學生與人生、自然、生活和社會對話,寫作時就能與現實生活相交融,情感、思想就會統一到對素材的表達上,并逐漸形成一種思考人生、觀察生活、洞察社會、提煉素材的語文能力。
“文似看山不喜平”,要寫出高水平的作文,不僅要在內容上選擇、提煉亮點,還要在表達方式、敘事技巧、抒情意脈、論證過程和章法結構等方面體現亮點。《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抓住取材、立意、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該模式設置了“點亮”環節,讓教師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為文章增色,實現點染、美化學生“胸中之竹”的目的。
一是選擇表達方式,解決文體問題。當前,由于淡化文體,學生作文泛泛抒情、空洞無物的弊病十分突出。作為習作教學,應該有嚴格規范的文體訓練,才能在“文體不限”的考場上讓學生做到游刃有余,寫出有才情個性,文體特征突出的好文章。所以,確定文體,寫出文體特征突出的作文是點亮作文的起點。
二是根據文體需要,確定寫作技巧。文體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文章的章法結構、寫作技巧等自然也會不同。初中生作文教學主要以說明文、記敘文(敘事散文、記人散文、抒情散文和說理散文)和議論文等類型為主,該教學模式區別這三類文體,讓學生恰當選擇章法和技巧。如寫說明文恰當選擇說明順序,用好說明方法,使說明有序、準確、形象,做到“以知授人”等。寫記敘文恰切使用多種表達方式,做到“以情感人”;用照應、伏筆、懸念、過渡等寫作技巧,牽動讀者的心,調動讀者的情;用獨特的敘事技巧、抒情方法、議論方式等,讓文章尺水興波,情、事、理交融等。寫作議論文做到論點、論據和論證過程有機結合,恰當使用論證方式和方法,使說理有序、有層、有法,做到“以理服人”等。
“評改”是學生完成“手中之竹”后反復修改、打磨、美化的過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寫作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筆者也將此環節分成導改、自改和互改三個步驟,并讓這個過程變成學生與老師、自我和同學圍繞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過程。
“導改”重在讓學生共享資源、獲取方法。教師選取有評改價值的文章,師生圍繞文本展開群體對話,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和范例。如變換表達方法,讓學生體會遣詞造句的妙處,增加文字情感的飽滿度;變換敘述技巧、設置章法結構,讓學生體會文章尺水興波的藝術魅力等。
“自改”是學生與文本對話,進行自我觀照、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肯定、自我欣賞、自我提高的過程。“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老師的修改只是范例和方法,不能替代學生的修改,離開了自我修改的實踐,也不可能真正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互改”是讓學生作為讀者來提修改意見,互相學習,互助提高的過程,有利于減少時間浪費,增加合理用功,提高作文效率。
一篇優秀的作文,需要反復修改,多角度修改,才能達到精美、精巧、精深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