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擁鋒
2018年高考《考試大綱》指出,作文考試的評價要求分為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其中,發展等級中的第一點即為“深刻”,表述為“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內在關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在平常作文訓練中,要讓學生在作文中揭示事物的內在關系,除了在思想內容上做到由表及里外,更為直接的,是在文章的謀篇布局上下功夫。
很多優質的議論文,其結構都是層遞式的,有的只單一地利用層遞式,而有的卻和并列、對照進行了有效結合,形成了一種綜合性的層遞式結構。利用該結構寫成的文章會有鮮明的語言標志,也就是所謂的“分論點”。為了使文章能夠更加生動,很多運用層遞式結構的議論文都沒有太過明顯的“分論點”,這種文章的邏輯主要隱含在其內容之中,所以這種結構也可叫作“內在邏輯”的層遞式結構。
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運用好這種結構,本文將選取幾個重點概念加以分析。
“是什么”是對概念的解釋,是對文章論點的具體闡述,同時,“是什么”也可以是一種對意象描摹。如,《師說》中,開篇便有“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值得注意的是,“是什么”的具體表現形式還有很多,還可以通過論述人物行為和時下的社會熱點來表現等等。
“為什么”是為了證明作者所拋出的論點,其通常的表現形式是黑白分明的,要么就是直接從正面論證,要么就是直接從反面證明。舉個例子,課文《勸學》中,在拋出論點:“學,不可以已”之后,便直接用了一系列比喻論證(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表明了學習的重要性,之后,作者又緊接著用了一系列類比論證(故不登高山,不知天地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證明了“要重視學習”的原因。
至于在作文的時候,“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做”這三者該怎么抉擇?或者說該選哪個來進行重點論述?我認為,沒有特別明確的劃分方式,學生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選擇。選擇的原則有兩個:第一,看哪一個更貼合要寫的話題;第二,看哪一個能充分激發自己的寫作欲。
這幾個概念,相信各位讀者一定不會陌生。因為它們可算得上是議論文里的“常客”了。其中,“論證”主要是為“為什么”服務;而“闡述”則是為“是什么”和“如何做”服務(在闡述“是什么”的時候,既可以是籠統的概括,也可以拿具體的社會熱點現象來舉例)。
對于“聯系”,學生絕對不能將其理解的太過泛化。說的直白一點,就是不要過于旁征博引,因為這就與“議論”相矛盾了。所以,在對“聯系”的理解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其理解為“專指如今的各種社會現象”。值得一提的是,“聯系”中是可以夾雜“議論”的,只是“聯系”中的“議論”不該僅僅限于表面闡述,而應就其本質進行深入探究。
“議論”是一個復合型概念,其包含的內容既可能是“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做”這三者,也可能是這三者中的一個或幾個,除此之外,它既可以對問題進行分析,也可以就問題的解決策略進行具體論述。當然,它還可以從表面上對論點進行闡述,也能夠對論點的本質進行探究。
這樣的文章結構非常明晰,而且通常都有特別明顯的語言標志,也就是說,這樣的議論文會用“分論點”來引導文章的走向。比如,在學生作文《傳統的堅守》中,文章開篇就亮出了觀點“對傳統的呼喚實質上是對傳統精神的追求,堅守傳統就是守候一份精神”,之后便單刀直入,圍繞觀點開始層層剖析和論證:分論點(1)“堅守傳統,守候的是一種細致嚴謹的工匠精神”;分論點(2)“堅守傳統,堅守的是寧靜平和的生活態度”;分論點(3)“但是堅守是苦痛的,是艱難的,需要長時間的守望和對孤獨的忍受”。文章處處都在表現對“堅守傳統”的呼喚,最后用一句話作結:“時代的車輪滾滾前進,碾過無數在時代中消逝的傳統,但總有一些堅守傳統的人在時代中閃耀著精神的光芒。”這樣的議論文,結構完整,條理清晰,內容各有側重,且要言不煩。
靈活式遞進結構講究內在邏輯,它和“引議聯結”式結構其實大同小異。在靈活式遞進結構中,“聯系”和“議論”之間比較隨意,比如,兩者的位置不僅可以互換,還可以一邊聯系社會現象,一邊進行議論評價。再如,靈活式結構在內容選擇上也比較隨意,可以任意選擇“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做”來論述,還可以從正、反兩方面來證明文章的中心論點。具體實例可以參考《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里的這段話:
高考真的能徹底改變命運嗎?我不否認有些人的確鳳凰涅槃,但也有些人并沒有靠高考決定人生。且看孟非,即便高考落榜,只能當搬運小工,但他相信高考不是人生唯一出路,踏實積淀,一次偶然機會接觸主持,最終成為明星主持。……當很多學生一畢業就失業的時候,當很多大學生工資比農民工還低的時候,初高三時一直縈繞在耳邊的高考成功、人生美滿的話語,估計更像是一記記耳光、一個個笑話……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躍出高考這個龍門,但人生也絕無絕境,你要堅守本心,一往無前。
在這一段中,作者先是從正面肯定了高考的作用,之后又用孟非的例子,論證了“高考絕非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再往后,作者“聯系”當今社會上一些現象,利用靈活式遞進方式,有理有據地烘托出了本段的中心論點(深刻的具體體現)——“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躍出高考這個龍門,但人生也絕無絕境,你要堅守本心,一往無前。”
總之,好的議論文應該是有理有據地圍繞著文章的中心論點,由表及里地展開論述。教學實踐證明,要想讓學生寫出議論文的深刻性,教師就必須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訓練,在傳授學生寫作技巧的同時,還應盡可能地讓學生閱讀大量的優質議論文,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在不斷的模仿習作中增強作文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