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順葵
高中生受到各種內因外因的影響,表現在作文上或是蒼白無力、或是夸大其詞,更有甚者作文嚴重抄襲,難以引起讀者的共鳴。在不同的作文弊病下,教師若沿用統一的作文講解方式授課,難免顧此失彼,所以宜對癥下藥,糅合多元化的作文講解模式,幫助學生走出認知誤區,以點帶面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達到事半功倍的作文教學效果。
書是無數名人名家智慧的結晶,其中不僅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同時還留存著多樣性的寫作技巧,值得高中生借鑒。高中生在寫作中表現出的文字蒼白感,究其根本還是在詞匯的掌握上比較單薄,前期的閱讀基礎沒有做好鋪墊,限制了文思泉涌的寫作靈感迸發。自古“讀寫”不分家,只有在大量的閱讀積淀下才能夯實文筆基礎。但高中生即將迎來人生的轉折點——高考,面對沉重的課業壓力恐難抽出時間進行閱讀積累,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要深挖教材中的啟發性元素,在語文的深化探究中,掌握寫作技巧。例如:教學粵教版教材中的《窗》時,教師可導入引言“窗戶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靈魂的窗戶,我們看見外界,同時也讓人看到我們的內心?!边@就與學生的直抒胸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讓學生按照本文的開放性命題展開辯證思考,模仿文章的寫作手法,排除以往的呆板描述,代以議論的獨立思考模式,讓文章的內部結構豐滿起來。
生活是作文發酵的靈感根源地,生活中充斥著寫作的素材內容,只是我們來去匆匆缺乏感性的體悟,這就造成了高中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實感,矯揉造作、無病呻吟。高中生雖然涉世未深,然而對于生活也具備了獨立的理解認知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將生活中真實的情境導入到作文中來,利用自身的寫作能力進行潤色,讓文章在情感的通篇敘述、陡然轉折或高度升華的情節中,抓住讀者的眼球,獲得心靈的共鳴。例如:必修一學到冰心的一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學生呈交的寫作內容千篇一律地描述了父母的親情,且在作文中,“父親深夜送我去醫院急救”“母親熬夜為我縫制棉衣”的內容屢見不鮮,這些夸張的故事情節固然讓人心神一蕩,淚眼氤氳,但是細品之下真的如“母親斑白的銀絲爬上鬢角,笑吟吟的為我盛飯”來的感人嗎?讀者之中遇到前者事例的并不多見,但是后者的生活情境卻是我們都有的經歷,情感的抒發重在能夠讓讀者聯系到自身產生內心波動的遷移。教師應讓學生明確,生活中細微之處見真章,能夠將生活的一些細枝末節利用“形容詞”“動詞”細致地描繪出來,讓整個文章情境浮現在讀者的眼前,那么這樣的文章必然內涵深遠,相較于單純的夸大其詞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學生對于“家”的理解過于狹隘,在思想認知達到一定層面,心中有資料提供的前提下,可將“家”字擴充到我們的祖國,說一說“汶川地震,家人團結互助”“相較于國外危險的環境,我們可以在凌晨出門吃炸串”等國情,表達大家共同的感受,升華國家的榮辱感。當然沒有一定的熱點新聞積累,這樣的寫作必然沒有章法可循,由此可見,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國家的發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來的高考作文更具開放性,學生可由一個命題延伸出不同的思路組織語言。教師應針對這樣的背景,讓學生發散思維寫出新意,獨辟蹊徑寫出新穎的內容,當然這并不代表著就要學生寫得“雷人”“非同凡響”,只要能夠以自己的獨立見解去寫,而不是人云亦云即可,那么這“良好的開端”就奠定了作文成功的一半。例如:寫《熱愛生命》時,學生多數寫“生命的美好”,那么何不從“死亡”出發,想一想屈原的“眾人皆醉我獨醒”、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從“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著手,寫一寫“死亡是另一種對生命的熱愛,他們熱愛的不僅是自己的生命,更多的是百姓的生命,值得敬畏?!贝蛲ㄋ季S的局限,獲得寫作的創新。
以往的作文教學注重練習寫作,對于修改的注重程度不夠。實際上,根據學生本身的作文內容進行修補,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寫作缺點,是一種短時間改善作文水平的有效方式。教師應在集體教育中關注個體成長,對于不同的作文給予不同的評價。例如:以上提到的作文毛病中,學生寫到“母親的愛讓我永生銘記。”本身沒有什么問題,但是讀起來較為單調,改成:“燭光下映照母親的爬滿皺紋的臉成為我記憶中定格的永恒?!备许嵨?,改寫是作文的二次提升,需得到日常的訓練。
總之,教師應幫助學生構建豐實的作文構架,繼而以飽滿的情感充實內里,升華文章的意境,為迎接高考的作文挑戰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