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單
張潮《幽夢影》“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風聲,水際聽唉乃聲,方不虛此生耳。”是傾聽自然、享受生活的情趣,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天籟之聲,觸發了多少文人的華彩心靈,又有了多少傳世之作的誕生。
《觸動心靈的聲音》這一作文題,規定了要求學生能選擇自然生活中的某一聲音進行描摹,并將由之觸發的心靈感受作必要的描述。
1.沒有抓住寫作重點。文題決定了寫作的重點是“聲音”,因此要展開對“聲音”的描摹。
2.學生將“聲音”狹窄地等同于“話語”,立意方面打不開思路,選材也大部分集中在寫親人的一兩句話。
3.不會描摹聲音,沒有掌握相關技巧。
如劉鶚《老殘游記》:
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干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從這些語段讓學生了解,這一文題目對聲音描摹的重要及對細節描摹可達到的驚人效果,在自己的記敘文中若能出現這樣的語段,必是亮點和增分點,找準方向,抓住記敘文升格訓練的突破口。
佳作片段1:第一次認識你,是從風中聽到一首曲子《湘妃竹》開始的。整首曲子旋律如行云流水素淡柔婉,韻味非常別致。當曲子緩緩鋪展,我只覺得雨后放晴,洞庭湖就在眼前,湖泊旁湘妃竹,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你獨有的聲音如雨滴般敲打在綠色香妃竹頁上,觸動了我的心靈。(比喻、聯想詩句)
佳作片段2:滴答、滴答。這聲音落在我的心田里,潤了芳菲。這聲音如鳴佩環,聽著就好像有汩汩清泉迫不及待的往外冒。(擬聲詞、心理感受、比喻)
佳作片段3:雨是音樂界的多面手。鋼琴、鼓,各種樂器都十分精通,不信你聽,雨落在草地里,沙沙,落在樹葉上,啪啪,敲在垃圾桶上,咚咚,若是有條河就更不得了了,落入河中,一時間各類聲響同時發出,猶如一支樂隊演奏著人間少有的美曲。(多角度、多落點,比喻,擬聲詞)
由佳作片段的賞析和反思,不難得出聲音描摹的技法和角度:比喻、多感官結合、聯想想象、引用詩句、用詞等,加之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定能在此有所提升。
基于存在文體設定升格訓練目標,加之聲音描摹技法的掌握,要求學生對學案上的給定范文和自己的作文進行反思修改升格。作文課應該是個訓練的過程,訓練都緊扣對材料的理解和敘述這個中心,不枝不蔓。抓住主要存在問題,進行提綱式和片段寫作:
范文修改佳作片段4(第三節):
笛聲斷斷續續,連不到一起,時間參雜著一些嘶啞的聲音,有時節奏太快,有時又拖沓散煥,有時甚至直接從一段跳到另一段,這不像曲子的曲子,讓人想起公鴨的聲音——雖然,它們的音色是那么不同,卻一樣惹人厭煩心亂。
佳作片段5(第九段):
只聽得深深夜色中有清幽的聲音緩緩流瀉出來,融進了柔和的月光中,竟是名曲《梅花落》。整首曲子都不急不緩,如故事緩緩道來。前段干脆清亮,隨后笛聲趨于悠長,婉轉如涓涓細流淌過,最后的笛聲浸滿的是悲涼,孤寂,綺疊縈散,飄零流轉,聲聲轉,聲聲嘆。
學生自己作文修改佳作片段6:
唱的是行云流水的流水版,玉堂春。柔和,婉轉,向黛青的絲綢滑過掌心,靈動雋逸,如翠鳥于空中飛舞,百轉千回,似彎繞的桂林山水般靈動秀麗,迷死人的唱腔下,是一份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精神的不懈追求,對文化的執著。
佳作片段7:
手中的木魚仍從容的發出聲聲鳴唱,節奏平緩,仿佛沒有時間流逝,歷史流失,只是永恒覺醒,永久從容,歷史的厚重感和無言以說的凝重與滄桑。我默默閉上雙眼,木魚聲聲撼動著我的心,在空蕩的大殿里回蕩噠噠作響……這淡定與從容的聲響,笑傲紅塵的俗情與做作,鄙薄人間的貪欲與執著,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鼻子里嗅進了好聞的檀香,耳邊信徒的經懺久久低徊。
針對存在問題,設定作文升格目標,掌握修改作文時要進行聲音描摹的角度和技巧,學生進行實練反思,完成作文的升格訓練,讓學生在記敘文的寫作之路上不再純靠天賦和苦心彷徨,在升格中完成心靈的升格,增強寫作的動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