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以下簡稱《修訂課標》)將于2018年秋季開始執行。為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課標修訂組設計了18個學習任務群,將其作為載體。那么,什么是“學習任務群”?如何實施任務群教學?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教學為例,談談從單元整合入手實施任務群教學的嘗試。
《修訂課標》在“課程結構”一章中提出,“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北師大教授王寧將“學習任務群”定義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方式組織起來的真實情境課程系列”。可見,學習任務群是課程組織的方式。王寧教授進一步解釋為,“學習內容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與過程是任務群設計不可缺少的項目。”
從教學視角來看,“學習任務群”超越了以往單篇教學的思維范式,更加注重語文學習的情境性、綜合性和實踐性。“任務”是師生為達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在多樣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開展的言語實踐活動。每個任務也是一個學習項目,多個學習項目有機融合在一起就構成任務群。因此,基于任務群的學習實際上是一種以項目學習為基礎的言語實踐活動。王寧教授指出,“任務群的構建不以知識點的系統與完整為最終目的,而以養成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總目標。”她對比了任務群與以往課程的相同與不同:有文本,但不以文本為綱;有知識,但不求知識的系統與完備;有訓練,但不以訓練為綱,不把訓練當作純技巧進行分解訓練。
所謂“整合”,就是整理、組合。“單元整合”即是突破“單篇講深、講透”的教學現實,將語文教材各單元的知識點、能力點進行整理和有機組合,形成基于核心素養的語言文字問題解決情境,在言語實踐活動中培育學生語文學科關鍵能力的教學實踐。
《修訂課標》提出,“任務群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資源,若干學習項目組成學習任務群。”修訂課標在其余部分也多次提到 “整合”:課程內容方面,要“通過梳理和整合,將積累的語言材料和學習的語文知識結構化,將言語活動經驗逐漸轉化為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教學建議方面,“加強課程實施的整合,通過主題閱讀、比較閱讀、專題學習、項目學習等方式,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整體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圍繞核心素養,整合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教材編寫建議方面,“要體現課程整合的理念,根據學習任務群的特點和學習任務群的組合等整體設計學習活動”。
無論是學生還是成人,其語文生活基本都是多文本、多情境、多樣化的,是高度整合的。任務群教學,需要建設整合式的語文學習生態,將不同類型的文本、不同的學習方式引入教學過程,設計有助于問題解決的言語實踐活動,并采用多樣化的閱讀策略。以戲劇單元教學為例,經驗豐富的老師并不會讓學生只讀文學劇本,還會讀劇評文章,讀知名演員的演出體會,進而讓學生通過改編課本劇、觀看戲劇、集體排演等,多角度、全方位感受戲劇的藝術魅力,從而理解人生與社會。這樣的單元整合教學,已經超越文體而走向基于素養的問題解決。
《修訂課標》提出,“學習任務群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體驗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凸顯學生學習語文的根本途徑,引領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力求避免陷入教師大量講解分析的教學模式。”“單元整合”以教材中一個單元為一個意義板塊,在整合教材資源及課外資源的基礎上整體設計學習活動,能減少學習“教材課文”的時間,增加言語實踐活動的時間,實現從單篇教學走向多文本教學、專題教學的可能,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大量閱讀、深入閱讀、自主閱讀,提升語文素養。單元整合有助于化解閱讀教學中長期和普遍存在的“教師講得多,學生實踐少”這一頑癥。
(1)從文體入手整合
必修二第一單元學習寫景狀物類散文:《荷塘月色》》以精彩的寫景狀物聞名,作者用精美的語言創造出優美的意境;《故都的秋》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濃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懷、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間;《囚綠記》表情達意含蓄蘊藉,寫景狀物新穎獨特,寫出了景物的“靈性”。圍繞“賞析寫景、體會情感、品味語言”的單元目標,我要求學生以批注式閱讀方式整體預習這3篇課文:寫了那些景物?景物有何特點?為什么寫這些景物?怎樣寫這些景物的?在鑒賞課文時,通過對景物描寫的鑒賞,在理清課文寫景狀物線索的基礎上,理清作者的情感線索,進而把握作品中的情感、作家的情志與心懷。3篇課文學完之后,我給學生推送了 《聽聽那冷雨》(余光中)、《挺拔之姿》(朱以撒,2017 天津卷)、《湖殤》(熊久紅,2016 上海卷)、《云和梯田》(張抗抗,2015 天津卷)、《太湖碎錦》(范煙橋,2015 四川卷)、《聽雨》(葉延濱,2014 全國卷)、《浣花草堂》(黃裳,2014山東卷)一組7篇文章,讓學生批注式閱讀,披文以入情,感悟寫景抒情散文鑒賞要領。
從文體入手進行單元整合有助于學生把握作品的體裁特征,感受形象和藝術魅力。如必修五第一單元學習小說,就可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羅貫中)、《邊城》(沈從文)、《劉姥姥進大觀園》(曹雪芹)、《荷花淀》(孫犁)、《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史鐵生)等5篇小說放在一起讓學生通讀,在輕松而又充滿挑戰的氛圍里,發現小說的情節、主題各自的特點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再如將柳永的《雨霖鈴》、李清照的《聲聲慢》、姜夔的《揚州慢》、周邦彥的《蘇幕遮》放到一起學習,有助于學生把握婉約詞的風格。
(2)從主題入手整合
必修二第二單元的《衛風·氓》中的女子是一個善解人意、勤勞聰慧、果敢率真、通情明義的美好形象,學習后我補充了《衛風·碩人》《鄭風·有女同車》《周南·桃夭》,讓學生進行多文本閱讀,共同探討《詩經》中的女性美。《氓》寫的是古代勞動婦女對美好愛情的憧憬以及愛情破滅之后決絕地走向新生的故事,而同為必修二第二單元的《孔雀東南飛》則借焦仲卿和劉蘭芝的婚姻悲劇寄托了人們追求戀愛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教學時我推送了樂府民歌《陌上桑》、秦觀的詞《鵲橋仙》,以及電影劇本《魂斷藍橋》《廊橋遺夢》將文本讓學生一起閱讀,從不同的角度探討愛情與婚姻。
從主題入手進行單元整合有助于學生領悟作品內涵,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例如,把屈原的《離騷》《湘夫人》《國殤》、杜甫的《蜀相》《閣夜》、陸游的《書憤》放在一起學習,形成愛國詩歌專題;把賈誼的《過秦論》、蘇洵的《六國論》、杜牧的《阿房宮賦》放在一起,形成史論專題;把《鴻門宴》《項羽之死》《廉頗藺相如列傳》放在一起,形成《史記》閱讀專題。
(3)從作家入手整合
必修二第三單元學習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其中《赤壁賦》的作者蘇軾乃千古大家,學生也喜歡閱讀其詩文。教學時,我將《赤壁賦》和必修四中的 《蘇軾詞兩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做了鏈接和擴展,同時學習了蘇軾的《后赤壁賦》,并把《從道家思想看蘇軾的人生歷程和處世之道》(高安琪)、《蘇軾惠州時期的思想變遷與會通》(王基倫)、《蘇軾晚年詩歌中的道教環境分析》(安麗霞)3篇文本推送給學生,以增加閱讀類型和角度,便于學生有態度地關照蘇軾的現代價值。命制單元檢測試題時,論述類文本我選擇了章培恒、駱玉明《中國古代文學史:蘇軾的散文創作》,文學類文本選擇了林語堂《蘇東坡傳:赤壁賦》,實用類文本選擇了《北京晚報:中秋閑說蘇東坡》(2017年9月28日),文言文選擇了《宋史》列傳第九十七“蘇軾”,古代詩歌選擇了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從作家入手整合有助于學生突破閱讀難點,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把握代表作家的藝術風格。例如,學習《荷塘月色》,可補充閱讀朱自清的 《一封信》《哪里走》和陳竹隱的 《憶佩弦》,以理解作者的“心里頗不寧靜”;學習《故都的秋》,可補充閱讀其姊妹篇《北平的四季》,以理解郁達夫對故都的秋的特殊情感。再如,把李白的《古風》(西上蓮花山)《越中覽古》《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贈孟浩然》《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放到一起學習,有助于學生把握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風格。
(4)從考點入手整合
必修二第一單元《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三百篇》中最佳詩句之一,從表達技巧的角度看,情景交融、對比、反襯三種手法運用極妙,這些表達技巧也是高考詩歌鑒賞常考考點。教學中,我補充了阮籍的《詠懷詩(其一)》,“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野外,翔鳥鳴北林”四句既情景交融:選取“明月”“清風”“孤鴻”“翔鳥”等意象,營造出寂靜凄清之境,抒寫了自己的孤獨苦悶之情,含蓄不盡,意味無窮;又以動襯靜:風吹月鑒、鴻號鳥鳴,皆以動寫靜,寫出了環境的寂靜凄清、人的憂思傷心。補充了左思的《詠史詩(其三)》,詩歌對比有力:先以澗底之松對比山上之苗,再以世家高位的庸碌子弟對比屈沉下僚的寒門才俊,又以世代顯赫的金張子弟對比白首浩嘆的馮唐,三層對比環環相扣、層遞深入,情感也自沉郁而至悲憤,從而鮮明地揭示出主題。
從考點入手進行單元整合有助于學生把握作品的表現手法,分析藝術表現力。比如賞析語言風格,可以把《登高》《詠懷古跡(其一)》《秋興(其一)》以及《送元二使安西》《出塞》等詩歌放在一起比較閱讀,讓學生體會什么是“沉郁頓挫”,什么是“清新自然”,什么是“悲壯慷慨”等。
(1)整合學習情境
整合閱讀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我設置了“中國古詩的發展脈絡”“中國古詩的形式分類”“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三個任務情境,引導學生走入必修二第二單元;學習《詩經》時,我先帶領學生一起誦讀已經學過或學生較為熟悉的《詩經》篇目:《關雎》《蒹葭》《子衿》《桃夭》《黍離》等,然后舉例介紹了《詩經》“六藝”,為學生把握《氓》中“桑之未落”“桑之落矣”之妙以及《采薇》為何從“采薇”寫起做鋪墊;在學習《離騷》時,我先由“四面楚歌”引出楚辭,再例舉《垓下歌》《大風歌》讓學生感受楚辭的文體特征,然后閱讀《屈原賈生列傳》中的片段,幫助學生了解屈原的生平,為學生理解屈原在《離騷》中表達的“不悔”與“悔”、“怨”與“獨好”的情感做鋪墊。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個體面對復雜的不確定情境時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學生只有在真實的言語情境中才能習得。指向核心素養的任務群教學,起點應在于創設言語情境和任務,引發學生的言語行為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單元整合首先意味著學習情境的整合。
(2)整合學習內容
整合學習內容的最有效操作是精心設計核心問題,以提高閱讀鑒賞效率。圍繞必修二第二單元“理解思想感情”“鑒賞表達技巧”的單元教學目標,在補充學習詩歌《詩經·陳風·月出》時,我設計了“女子之美在何處”“主要手法及作用是什么”兩個核心問題:外表美(容顏姣好,身材苗條)、氣質美(舉止從容,性情安靜);起興(以月色之美引出女子之美,月色皎潔,女子嬌美;營造出曠遠迷離的意境,月光朦朧,心情惆悵,月色無邊,愁思無盡,意境曠遠而迷離)。在補充學習屈原的《橘頌》時,我設計了“橘樹之美在何處”“主要手法及作用是什么”兩個核心問題:斑斕奪目的外表美(葉綠花白,生機蓬勃;刺尖果圓,美而堅強;色彩斑斕,燦爛奪目;外純內潔,美而脫俗)、堅定不移的精神美(志向堅定,特立獨行,懷德自守,純潔無私);托物言志(借贊美橘樹的葉綠花白、枝茂果圓,表達對內美外修人格的贊美;借贊美橘樹“獨立不遷”“廓其無求”“橫而不流”“秉德無私”的本性,表達以橘樹為師表的志向;以物寫人,賦予橘樹“獨立不遷”、熱愛祖國的文化內涵,為后人所效法;托物言志,開創詠物詩先河)。
任何一篇文章,幾乎都可以設計出眾多貼合于文本的問題。單獨看這些問題都是符合文本內容的,但如果缺少整合,每一個獨立設計的好問題,并不一定符合教學的內容,不必然能實現單元的目標,而且容易失之繁、多,耗費有限的學習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單元整合核心的是學習內容的整合。
(3)整合學習方法
必修二第二單元學習先秦兩漢南北朝詩歌,需要注意反復吟詠,需要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創作手法的獨創性。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將《涉江采芙蓉》與《歸園田居》進行對比閱讀,看五言詩文人寫作技巧的發展;將《短歌行》與《長歌行》進行寫作形式的比較,為加深對《短歌行》用典的理解,又補充了《詩經》中的《子衿》《鹿鳴》。
“文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主要是“精讀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理解欣賞作品的語言表達,把握作品的內涵,理解作者的意圖”和“發現作者獨特的藝術創造,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這需要教師靈活運用自讀與講讀、單篇學習與比較學習、賞析與批評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進行有深度的學習:單元整合同時意味著學習方法的整合。
(4)整合學習資源
實施任務群教學,還需要整合學習資源。教材是重要的學習資源,但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這需要教師有效利用教材,為學生而教,為開放而教,以多種方式擴大學生的閱讀量。譬如學習了《采薇》后,我補充了《秦風·無衣》讓學生讀一讀,加深對重章疊句的理解;補充了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讓學生讀一讀,加深對古詩詞中衛國與思鄉矛盾情感的理解。學習了《離騷》后,我補充了周敦頤的《愛蓮說》、韓愈的《幽蘭操》(蘭之猗猗)讓學生讀一讀,加深對香草美人以比君子的比興手法的理解。學習了《迢迢牽牛星》后,我補充了同是《古詩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讓學生讀一讀,加深對疊詞之妙的理解;補充了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讓學生讀一讀,加深對借神話寫愛情寫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