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晨曦
頗不寧靜的朱自清先生,在滿月的夜里,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F實中的“我”通過荷塘逃離到只有“我”的世界。在這獨處的過程中,朱自清先生得到短暫的自由,也給我們留下了這滿頁的荷香月色。
獨處是人生中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在寂寞中又有一種充實。讓自己的心靈與大自然溝通、與世界對話。獨處是一個自我內在整合的過程,是一個獨立又生長的系統。
朱自清先生走進荷塘,在荷香、荷韻中慢慢稀釋著內心的不平靜。用醉人的美景和青春的快樂對抗歲月的苦惱,得到靈魂的舒懷。
荷塘外的樹列,如峭楞楞的鬼、陰陰的。遠處的燈光也是渴睡人的眼。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和“我”無任何關系。這像極了喧嘩又不自由的現實。
荷塘內的荷花是那樣的朦朧,荷葉是那樣的風致,荷香是那樣的沁脾。連那想到的《采蓮賦》和《西洲曲》都是那樣的醉人心神。 在寧靜的荷塘里有舞女、有明珠、有剛出浴的美人,有渺茫的歌聲、籠著輕紗的夢。這樣的荷塘因“我”而存在,這是多自由的獨處啊!
在荷花、荷葉、荷香、荷曲里,朱自清先生將現實中斷裂、破碎的“我”,一塊一塊的拼湊,讓自我具有“連續性”和“完整性”。在沉思和獨處中,享受著人生,辨識著自我。
在我們身上必須有兩個“我”。就像朱自清先生一個白天一定要做事,一定要說話的“我”和一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我”。一個融入塵世生活中,什么都接納,什么都經歷;另一個融入精神世界里,對一切加以審視和消化。
獨處是我們在世上遭受災難和失敗后,可以歸家的路途。如果失去獨處的能力,我們將全軍覆沒、無家可歸。
朱自清先生悄悄帶上門出去,是歸家了一趟。輕輕地推門進去,再次踏上征程。
短暫的獨處與自由只是朱自清先生的,而浸透紙張的“荷香月色”同時也是我們的。
平時的荷塘是不起眼的,而此刻因朱自清先生的獨處變得美好起來。十幾個比喻的使用讓荷塘的美是變成了詩化的語言,景和情達到了完美的融合。而這美好的融合,離不開朱自清先生的獨處與自由。文章中外在的美好都是為了表現內在的、自由的、無聲的、一個人靜靜地、不受干擾的、甚至孤獨的情懷。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有無獨處的能力,關系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朱自清先生將外部的寧靜和內心的安寧結合的“恰到好處”,這就使散文結構構成詩化的意境,因為獨處和自由,這樣的詩化語言才美好。
而作為讀者的我們久久沉浸在這荷香月色里,不就是因為喚起了我們人生經驗的通感嘛。凡是已經進入到人生競技場的人們,有誰不想擁有這荷塘月色中的寧靜與美好。有誰不想忘掉現實中陰森森的樹影和吵人的蛙聲與蟬鳴,而獨享一片馨香寂靜的天地。遺憾的是,這個世界是熱鬧喧嘩的,我們往往會在熱鬧中迷失自我,失去自由,為物所役。大多數的我們只看到了平時的荷塘,那獨處后的際遇,也消逝在了“覺得不過如此”之中。可我們的恍然大悟恰恰是來自于朱自清先生的體察與意趣。
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中說:“仔細的觀察,目的在于要從對象身上辨別出‘新異的滋味’,從而取得‘獨得的秘密’;于人們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寫,使你平常身歷之境,也有驚異之感”。朱自清先生筆下的荷塘,是匠心獨運,另辟蹊徑,出神入化的。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逼真’等于俗語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叭~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讓我們看到了“荷葉羅裙一色裁”的畫面,那樣的舒展、靈動,也讓我們痛苦的內心隨之舞動?!斑@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了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這樣的顫動不就是獨處時心靈的一次悸動嗎?
朱自清先生將自己的意趣融入文字中,將獨處的歡愉與自由,表達的委婉卻又流暢。“什么都可以想”的《采蓮賦》和《西洲曲》是那樣的自由美好,熱鬧、風流、多情、青春、快樂不就是對抗煩悶現實的一劑良藥嘛! 先生將自己內心的細膩與真摯和盤而出,心中所獨有的“荷塘”,形諸于文字,表達著獨特的生命感悟和人生智慧,成為獨特的生命表達和審美創造。
朱自清先生以自己獨處的心境和美學點化、感染著讀者,喚起人們對獨處與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我們看其景,聞其香,聽其音,構成自己的“荷香月色”圖和記憶的“江南采蓮”圖,欣賞著獨處下的荷塘之美,品味著荷塘內的獨處絕妙。
正因為“荷塘”之上有了“獨處”的照射,《荷塘月色》才有了歷久彌新的魅力;正因為在“荷塘月色”中賞景,我們才在沉思和獨處中,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