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經陽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了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的理念。為踐行這個理念,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突出強調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因此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更全、分量更多、要求更高。筆者以“古詩詞曲教學中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為例,談談如何增強文化自信。
作為新語文課程標準四個核心素養之一的“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等文化,理解與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誦讀古詩詞曲是文化傳承與理解的重要載體,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必須掌握背誦默寫推薦的優秀古詩詞曲40篇,比2003年版的課標,背誦篇目分量更多。這充分體現了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更加重視誦讀,意在培養學生語感與民族審美趣味、增進中華文化的理解,引導學生積累古詩詞曲的閱讀經驗,增強文化自信。
入選的優秀古詩詞曲,都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有抒發家國情懷的,如陸游《書憤》中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把詩人老驥伏櫪,不畏挫折,忠心報國的雄心,表達得慷慨激昂;有描寫壯美山河的,如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中的“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展現了杭州西湖的湖山開闊,水碧山青,使人心向往之;有體現積極進取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寫出了詞人不甘沉淪,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有表達高尚愛情的,如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中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謳歌了高尚純潔的愛情,只要彼此真誠相愛,愛情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有反映求賢若渴的,如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強調人才越多越好;“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突出地表現了作者唯才是舉的思想,給人才想象的空間,給人才發揮的平臺。
古詩詞曲有文采、有內涵、有思想、有生命,不僅體現古人的優秀品質,也展示中華優秀文化的精華。重視和加強誦讀,可讓學生情感受到熏陶,有助于學生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認同、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2017年版)》指出:“學生在閱讀中拓寬視野,領略人類社會氣象與文化,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古代詩歌,感受前人遺留下來的文化珍寶,是古詩詞曲教學努力的方向。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一首熠熠生輝的愛國詩篇。在講授這首詞時,除了引導學生在誦讀中加深對詞篇的理解外,更關注的是指導學生研讀文章,品味各種典故引用的意思。在進入文本研讀的過程中,首先幫助學生認識詞人辛棄疾,作者寫這首詞時,時年66歲,之前多次被貶,這一次得到起用。辛棄疾一方面積極部署,準備北化抗金,收復失地;但另一方面,辛棄疾又意識到自身處境孤危,難有作為。在京口北固亭,他登高遠眺,懷古思今,感慨萬千。其次在介紹“封狼居胥”的典故時,既引導學生了解歷史故事:公元前119年,面對外族入侵,年僅18歲的霍去病主動向漢武帝請纓,帶兵深入敵境,在茫茫大漠里讓敵人聞風喪膽,殲敵七萬多,封狼居胥山而還;又延伸典故:成功的名利,霍去病不以為然,依然視國難為己任,在抗擊外族、保家衛國的戰場上戎馬一生。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語,值到今天的熱血青年為之感動。另外在分析“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時,引導學生聯系寫作背景,讓學生體會到這是作者以廉頗自比,表明辛棄疾對國家忠心耿耿,老當益壯,愿為國效力的決心。同時又對典故進行補充:廉頗遭人陷害,當趙國有難時,想為國效力,卻得不到啟用,報國無門;而辛棄疾寫這首詞的兩年后,憂憤成疾,臨終前連呼兩聲“殺賊”,才含憤離去,壯志難酬。
古詩詞曲教學,倡導真實閱讀,只有引導學生真正深入詩歌情景(包括背景、典故等),做細致入微的賞讀、體悟,才能全面把握古詩詞曲的教學內容,加深主題理解,同時,學生在閱讀中,把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的思考與認識有機融合,提高文化自覺。
學習古詩詞曲,一要會誦讀默寫,二還要會領悟理解,三更要會引用化用。以上三點要求也是“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個核心素養形成與發展的重要表達方式。寫作中,恰當地引用、化用古詩詞曲中的名句,也是寫作者的一種文化自覺與思考。
在靈活自如地引用、化用古詩詞曲中的名句方面,習近平同志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表率。無論在國內重要會議,還是國外出訪,習近平同志多次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言,每一次演講充滿魅力、鮮活有個性,飽含著國家領導人對傳統文化的深刻思考。
如2018年5月2日,習近平同志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引用了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勉勵大學生們求學上要做到知行合一。2013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時,引用了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告誡學員們要有報國情懷;引用了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勉勵學員們要有獻身精神。
在國際舞臺上,我們也可以充分領略到習近平主席特有的氣質與詩味。如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習近平主席引用了李白《行路難》中的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把自己對中俄關系信心滿滿,說得淋漓盡致。2014年3月27日,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引用了王安石《登飛來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希望中法關系不因一時一事的干擾而裹足不前,而應著眼長遠。
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我們要借鑒古詩詞曲的表達藝術,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如引導他們學會引用、化用古詩詞曲中的名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這對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和語文素養提升能起到多重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