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叨叨:海已填,島已造,房已建,生米已煮成熟飯,原生態環境已不可能恢復到原貌。暫停了項目之后又該怎么辦呢?這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流感沖擊下脆弱的兒科》
在醫院科室中,兒科醫生工資最低,工作最累,這是醫生的共識,所以能改行的想辦法改行,已當上的也多有抱怨。醫院想創收,政府要考慮社會因素,這是個無法解開的結,歸根結底還是體制的問題。(江陽大道)
看到天津海河醫院兒科三名醫生病倒的新聞時,我才后知后覺到流感肆虐了快兩個月。翻看微博和底下的評論,各地家長抱怨聲一片。我和編輯商量后,決定先去新聞的中心天津海河醫院了解情況。
醫院兒科門口的暫停告示已經撤了,使我感到意外的是,這個三甲醫院的兒科竟只有一個門診診室,原來該院兒科并非強項,最近病人增多,但仨醫生一起生病也是趕巧了。新聞被熱議,但事件本身已經沒那么重要,它更像導火線,觸發了家長們對兒科的“積怨”。
在這兒沒找到答案,那干脆去天津兒童醫院“抓人”,病人肯定多。結果家長平靜地告訴我,等待時間長,兒童醫院一直這樣啊。問了多個家長、一個醫生,又和保安套近乎才知道,其實1月中旬流感最高峰已經過去了。
即便這樣,醫生也著實辛苦。在天津我想采訪一位剛下內科門診的醫生,他舉著塑料袋里的干糧對我說:“我沒空,沒吃飯呢,我還要馬上去急診。”然后頭也不回地溜了。晚上我在急診刻意尋找,在圍著5名家長的診室里發現了他。據保安說,高峰期的晚上急診會來三五百人。
兒科醫生少,采訪的醫生都承認,但這不僅僅是原因,更是結果。今冬流感比往年嚴重,高燒反復,家長帶孩子都涌向醫院,有的兒科門診一半都是流感患兒,兒科的老問題此時被徹底放大。
流感是否非得去醫院,甚至是三甲醫院?醫生給出答案,不用,三天內在家對癥吃藥。但國內分級醫療效果不好,社區醫院不看兒童流感,大部分流感病毒沒特效藥等諸多原因,人們更愿意去大醫院排長隊,這更會凸顯兒科醫生少。因為兒科醫生少,病人多,忙不過來,導致人們排隊時間更長,惡性循環。
采訪到的醫生已經到了不想吐苦水的地步,問題反復說,體制不變,沒用。美國一位兒科醫生的話讓我印象深刻,世界各國基本上都沒解決醫療問題,但幾乎沒有一個跟中國差不多的國家有兒科問題。他認為,兒童是弱勢群體,醫改難,但兒科可以先拉出來改革,樹立典范。但這涉及多部門和利益。流感年年有,“脆弱的兒科體系”會不會還是媒體報道的標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