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年長江經濟帶縣級、其他地區地市級水源地要完成清理整治任務,共涉及1586個水源地的3991個環境問題。截至6月底,各地已完成1234個問題整治,完成比例為31%。
在生態環境部日前舉行的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視頻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介紹了這一情況。水源地保護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標志性戰役之一,要求全面排查和整治縣級及以上城市水源保護區內的違法違規問題,長江經濟帶于2018年底前、其他地區于2019年底前完成。
他介紹,地方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全面排查了縣級及以上地表水型飲用水源地2466個,發現環境問題6426個,需要分兩年來完成整治。這些問題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存在生活污染源、工業企業、農業面源污染、旅游餐飲污染、交通穿越等建設項目。
對于今年的整治任務,截至6月底,各地已完成1234個問題整治,完成比例為31%。當前整治任務量較重的地方分別為廣東、山東、云南、陜西、廣西。
翟青指出,目前水源地清理整治工作形勢十分嚴峻,尤其是2018年的工作任務依然艱巨繁重。山西省晉中市等地直至專項督查組進駐時,還尚未制定出臺整治方案;有地方為應對督查臨時趕制整治方案,方案可操作性不強。
同時,全國尚有497個問題未開展實質性工作,整治進展為“0”。其中,陜西、山東、廣東三省零進展問題最多,分別有183個、141個、102個。此外,全國有137個飲用水水源地仍未劃定保護區。
他表示,生態環境部今年要開展兩輪專項督查,目前第一輪已結束,發現了不少清單外問題。第二輪督查將一并把清單外問題的整改情況作為督查重點,如發現問題仍沒有實質性進展或不能按期完成,將嚴肅追究責任。
化肥藥劑使用過多帶來的土壤、溪流污染;畜禽養殖粗放管理帶來的廢棄物污染;地膜高使用率低回收率帶來的“白色污染”;農作物秸稈堆積焚燒帶來的空氣、水、土環境破壞等等,均形成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阻礙。
近期,《關于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相繼出臺,進一步夯實了農業生產環境保護的基礎。合理布局、科學規劃、借力技改、重視變革,這些要點被突出地淋漓盡致。
技術的革新給農業帶來的變化有目共睹的,機械化普及,畝產量提升,當然不僅限于此。農業漫灌作業的改變,是高效利用水資源的重要縮影;化肥使用量減少得益于有機肥制造和生產;殺蟲劑、農藥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更是物理殺蟲技術以及改良抗蟲性作物研發帶來的可喜變化。
諸如此類,農業生產體系的改變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需求的必然解決方案,也強有力推進了農業面源污染預防和整治。
自2015年打響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以來,不可否認我國取得了突出成就。公開數據顯示,全國化肥使用量提前3年完成零增長目標,農藥更是連續3年負增長,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2%,地膜新國家標準正發光發熱。
當然,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既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型系統性工程,又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任務,會不斷遇到難題,也需要反復解決難題,重要的是形成良性互動和科學閉環。技術上、制度上、資本上或者監測水平上,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