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8月3日,中國農資傳媒“焦點”欄目推出了《化工園區‘一票難求’,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報道。既從化工園區能釋放“集群效應”,肯定了它的大勢所趨,又重點報道了化工園區的建設和推進對農資企業轉型升級帶來的積極推動和倒逼效應。
作為報道、觀察農業與經濟20年的筆者,近些年我一直在關注著農資行業的轉型升級。“轉型升級”這個概念描繪了一種方向和美好。但如何轉怎樣升?具體到每一個企業又將意味著什么?這才是活生生的生與死的考驗與真實上演。一個國家的宏觀敘事與一個個微企業的命運,或許值得我們感嘆,但媒體可能更需要將關系著每一個企業個體的千絲萬縷、條分縷析呈現出來:比如這種趨勢背后的必然力量,比如國際上成功的經驗與借鑒,再比如國內目前化工園區成功的范例和農資企業轉型升級的具體經驗。這些,我們都會在這個大題目下繼續追蹤、調研、采訪、報道。
我們在報道中用了一個小標題“倒逼企業向綠色發展”。其中的“倒逼”很具體形象,其意幾乎不言而喻。問題不在記者多高明,而是為什么企業非“倒逼”而不動呢?企業不論大小,其經濟行為都依據自身的內在邏輯而行動。都知道要綠色發展、要轉型升級,但它與企業改造升級的實力、一個周期內投入產出的比較、市場上同類型企業的競爭需要、企業領導的膽識與魄力等等因素密切相關,能主動能提早布局、落實轉型升級的企業,幾乎是必須而充分地解決好上述問題、擁有上述條件的企業。什么叫優秀?滿足了上述充分必要條件的企業一定是優秀的!“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研究那些失敗的企業,你總會發現它有一個甚至好幾個致命缺陷。潮來的時候,大家都在海面上暢游;只有到退潮,你才能發現誰的褲頭沒了、誰的救生圈破了、誰的身影已經不見了。不獨互聯網行業如此,農資行業也逃不脫這個描述。只不過農資行業潮來潮往的頻率沒有互聯網那么風騷而已。但該來的還是要來,為退場者落淚嗎?人文情懷是要的;但一滴數滴遲暮之淚與橫流的滄海比,誰更苦澀呢?因為戰斗民族,所以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因為百川歸海萬苦歸一,所以大海無法分辨眼淚的味道。
記者曾多次到過山東魯西化工工業園,而它所在的聊城是環境約束很嚴很高的地區之一,其圍墻劃開企業命運線的承重絕不比哪里輕松。從這里,一是筆者感受到園區對農資企業生死線的公平性。相較幾十年前去產能時的大鐵錘,今天用化工園區圍墻做門檻,公平、透明也現代化許多;二是園區的集群效應不僅放大園區的效益,園區的循環經濟消滅了重復低效,各環節企業個體的不可替代性越來越高。從這個角度看,化工園區給予入園農資企業的已經超越了效益的“馬太效應”,而是一墻隔開生死路、從此榮枯兩重天。
化工園區“一票難求”,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如果你不能提早為入園做好準備,那就提早為退市、退路做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