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國瑞
統編本七年級語文教材中《論語·十二章》的第一章內容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這一章也是《論語》的開篇第一章,被后世稱為“孔門三樂”。
一樂:學習之樂。教材將“時習”注解為“按時溫習”;將“時”注解為“按時”。這樣的注解在學術界還存在一定爭議。一些學者將“時”解釋為“恰當的時機”;將“習”注解為“練習”。有人將此句翻譯為:學習知識,在恰當的時機印證練習,不是很快樂嗎?本人認為對這句話翻譯的探討很有意義。
學習的內容:“五經”“六藝”。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孔子學習的知識主要是“五經”和“六藝”。五經是指《詩經》《書經》《禮經》《易經》和《樂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樂經》),簡稱為“詩、書、禮、易、樂”;六藝是指六種基本技能,包括禮、樂、射(射箭)、御(駕車)、書(書寫)、數(算數)。 “五經”涵蓋了文學、歷史、禮儀、哲學和音樂,是理論;“六藝”則是技能。所以“五經”和“六藝”是我國古代文化之集大成。
學習的方法:學習有法,學貴得法。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孔子對學習的方法特別強調要做到學思結合。對于“學”和“思”的脫節,甚至走向極端,孔子用自己的切身體會給予我們忠告。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此外,學習的方法還要很多。例如: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講復習的重要性;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講興趣的重要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講在學習中虛心的重要性;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這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談學習需有恒心等方法。采用恰當的方法學習,學習就會事半功倍,其樂無窮。
學習的態度:實事求是,勤學進取。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這是孔子對子路學習的要求,也是孔子教學態度。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孔子為什么能成為博學之士,這句話給出了答案。
學習的目的:修養德行。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在孔子看來,顏回最大的優點就是品德好。孔子評價顏回:“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孔子進一步稱贊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孔子不輕易贊許別人。但是,孔子對顏回這位學生卻不吝贊美之詞。孔子將自己的學說劃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四科,又將顏回排在第一科第一名。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可見,在孔子看來學習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培養人的道德品質。在《論語·學而》篇中,孔子更是明確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二樂:交友之樂。在古代,同門曰“朋”,同志曰“友”。一個人經過潛心學習,必然有所心得。隨著他學識的增長,名氣的增加,就會有人來跟他交流學問。這種交流是以“道”,或者說“文”為中心的。正如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講:“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與人交往,如何甄別正真的朋友呢?孔子也給出了答案。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在《論語》里,孔子還給我們舉出一個善于交友的人:晏子。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論語·公冶長》)晏子也就是晏嬰,字仲,謚平。晏子是齊國名相,關于他的很多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晏子交友很有學問。朋友之間交往,一般規律是交情俞深,兩人越親密無間。結果往往是因為親密,導致過分隨意;因為隨意,導致隔閡,甚至反目成仇。孔子以晏子為例給我們指出了朋友交往應該遵循的原則:久而敬之。一個人,如果能夠憑借學問好,品德高,吸引著眾多志同道合的人,是一件多么高興的事啊!
三樂:心安之樂。在古代,要別人了解你,主要靠的是接觸和交流。即便你有很好的學問和修養,受條件限制,也可能不被人認識和了解。怎么辦?不生氣。不僅不生氣還要努力了解別人,向別人學習。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這是何等心胸!
怎樣才能做到別人不了解我,而我也不生氣呢?答案是兩個字:心安。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論語·述而》)人之所以會有各種情緒變化,主要是心不安。正如儒家經典《大學》所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只要把心“安”在“道”上,“安”在“學”上,不斷學習,走在人生的正路上,我們哪里會在意別人的不了解呢?
總之,本章是《論語》二十篇開山之作,深入了解“孔門三樂”的精神內涵,對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乃至進一步學習《論語》都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