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艷
讀寫結合指的是以文章內容為出發點,設計與之有關的寫作項目,令寫作、閱讀和思維訓練巧妙結合在一起,令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若要令學生在閱讀詩歌時得到思想升華,接受文化精髓的熏陶,則也可以運用讀寫結合的方式,將文本閱讀的內容作為寫作的素材,并用寫作促進其更好地理解詩歌。
高中語文課本中收錄的詩歌都是經典的名作,展現出言簡義豐、典雅豐富的特點。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收集經典名句,將其作為寫作的素材,在寫作時巧妙融入,令自己的作文也展現出多姿多彩的效果。要注意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學會化用典故佳句,而并非單純地在作文中塞入句子,要盡量讓引句和文章融合成一個完美的整體。
《蜀道難》中名句頗多,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在寫作中運用這些句子,讓自己的作文增添文采。如有學生在作文中寫到了自己游覽泰山的經歷,便套用了句子“泰山之難,難于上青天。”教師點評認為這樣的引用雖然符合文意,但是并非最妙,作者只是因為泰山的山勢和蜀道一樣艱險,因此引用了該句子,若能進行引申拓展,從句子的內涵入手進行引用,可能會更好。學生受到啟發,如有學生寫了自己參加英語口語考試的經歷,口語老師十分嚴格,被其比喻成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口語考試及格之路因此而變得“難于上青天”,但是由于該學生認真操練,所以最后還是有驚無險地通過了考試。教師點評認為這篇文章的引用屬于化用,寫得風趣幽默,且能抓住詩文的內涵展開,因此寫得很妙。
趙謙翔老師在教學中常常使用這種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撰寫文字片段,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將詩歌的句子嵌入其中,令文章展現出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在這樣的練習中,學生不僅懂得了該如何使用引用這種修辭手法,更能促使其增添詩歌的存儲量。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讓學生對文本的內容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想法,并能圍繞其提出疑問。在指導學生學習詩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寫出自己閱讀詩歌后的獨特想法,若能談及詩歌的內涵則更佳。這種讀寫結合的練習具有開放性的特點,能啟發學生暢所欲言。
在學習了《登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寫一下自己閱讀此詩歌后的感受,若能談談從中感悟到何種內涵則更妙。不少學生都圍繞文本的內容展開寫作,有的學生主要寫的是這首詩歌的藝術手法。學生談到這首詩歌在寫景的同時還運用了比興的手法,并將象征手法也融入了其中,暗示了自己的形象,作為一個貧病之人,作者表達了自己的悲哀之情。還有學生主要從文章的內涵入手進行分析,寫道:“雖然作者已經垂垂老矣,保家衛國這樣的事情已經漸漸離他遠去。但是雖然身已老,心卻未老,作者在自哀的同時也表達了內心的不甘。他想要為國盡忠,哪怕自己已經到了風燭殘年,已經百病纏身,哪怕條件不允許他做任何事情,他的心都不會改變。”這段描述闡述了該學生對《登高》的理解,同時也闡述了自己總結的詩歌的內涵,體現了自己獨到的理解。
教師要注意避免此類讀寫結合的練習喧賓奪主,要先讓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然后再讓其嘗試寫出自己的獨特看法。
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想象力的獲得比知識的獲取更加重要,想象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指導學生學習詩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圍繞詩歌展開想象,然后進行擴寫或續寫等練習,在引申拓展中提高思維能力。不少詩歌中有作者有意或無意留下的留白之處,這些地方正是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展開聯想之處。
《琵琶行》是運用了留白手法的佳作,例如在描寫琵琶曲的美妙后,白居易并未寫周圍聆聽者的狀態如何,而是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一筆帶過,很好地體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狀態。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這一段的內容進行寫作,思考當周圍的人聽到了琵琶女如此精妙的琵琶聲后,內心的狀態如何,白居易本人的心理狀態又如何。這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圍繞主題進行創作。如有學生在文章中將自己想象成作者白居易,寫道:“我從來都沒有聽到過如此美妙的琵琶聲。本來以為這樣的小地方是不可能有人才的,但是誰知道竟然讓我遇到了這個琵琶女。待會兒一定要向她打聽一下,看看她如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因為以她的才能本來應該在大樂坊中接受萬眾矚目啊。哎,或許就和我一樣吧,遭到了什么不公正的待遇。也罷,既然我們在這里相遇,那就是緣分啊。”
學者陳桂賢在研究詩文讀寫結合策略時提出,擴續詩文余韻的方法能促使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對文本進行補白。這種寫作能從多種方面引導學生積極推理,讓其發散思維得到激發。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拓展創作中寫出自己對該主題的認識,若能寫出自己對人生和社會的看法則更好。
通過讓學生引用詩句、寫出想法、續寫擴寫等方法,可以讓學生能通過讀寫結合的訓練更好地閱讀詩歌。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嘗試采用套寫詩歌、借助詩歌主題進行自主創作等方法,這些方法都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