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哥
這幾天,中美貿易摩擦話題絕對刷爆朋友圈。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22日簽署總統備忘錄,對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征收關稅,并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并購。中國駐美大使館聲明:“如果美方執意要打,我們將奉陪到底,并采取所有必要措施,堅決捍衛自身合法權益。”外交部回應:“來而不往非禮也,我們會奉陪到底。”擲地有聲地強勢回應,我們感到很驕傲、很自豪,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經濟的巨大體量和發展空間,有能力有實力應對任何挑戰,我們有底氣奉陪到底。第一次應友人激將寫作如此高大上之話題,大家多多批評指教。
《關于中美經貿關系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價值鏈中貿易順差反映在中國,但利益順差在美國,總體上雙方互利共贏。2017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的57%來自外資企業,59%來自加工貿易。我們從加工貿易中只賺少量加工費,而美國從設計、零部件供應、營銷等環節獲利巨豐,你們到底會不會算賬啊?再說了,同樣的匯率水平下,我們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是順差,而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農產品、服務貿易方面都是逆差,你美國農業自然稟賦優越,勞動生產率較高,你就有了出口競爭力;另外,高新科技領域你有出口競爭力,你卻限制出口尤其是限制對中國出口,這樣有意思嗎?
商務部列出針對美國進口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涉及美對華約30億美元出口,這只不過是一個警告,釋放出我們“一不會怕,二不會躲”的明確信號,如果有必要,中國必然還會出臺更新的反制措施。前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說:“如果我要在政府,我肯定先打大豆,然后打汽車,然后打飛機。”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想這是樓部長的意見,但他覺得很重要的:“就是在這個之前,中國采取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態度,有理有利有節來避免這個沖突。”院長覺得這個還是最好的。30億美元一出,就有人互相探討了,國內大豆、糧食等會不會漲價?生拉硬拽,終于將這篇稿件納入走市場的正軌上了。也許大豆的開打,就在“中方保留根據實際情況對措施進行調整的權力”呢?
那是那一年,學會了告別,也伸向明天,大豆和谷物是美國向我們的第二大出口物。農產品是美國經濟的軟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全球人都知道,正是吃得更多、吃得更好的大中國,將大豆推上農產品之王寶座,并重塑了全球農業。美國農業部去年就預測10年之內全球大豆種植面積超過10億公頃,超過玉米、小麥、水稻、棉花成為全球種植面積最大、種植增長最快的農產品。盡管今年美國農業部預計,玉米種植面積從去年的9020萬英畝降至9000萬英畝,這也是1983年以來玉米第一次沒能成為播種面積最大的作物,但很多分析師非常驚訝于此預測,甚至有分析師認為會比USDA預測的9000萬英畝多出50—100萬英畝,這么多的大豆等著出口,你竟然和中國主動挑起貿易戰?還不惜破壞國際規則,強行加到中國身上?
2016年、2017年我們從美國分別進口了價值140億美元、139.5億美元的大豆,是美國大豆的最大買家,現在想想都好笑,我們種植大豆的歷史非常悠久,曾經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1995年我們還是大豆凈出口國呢!有人說是被美國大豆鬧騰了一下,我們就變成全球最大的進口國了,大家知道美國大豆為什么能夠瘋狂蠶食中國國產大豆的市場份額嗎?首當其沖的就是美國大豆獲得了政府的巨額補貼,斯之對WTO規則的破壞,美國政府勝似閑庭信步,好像沒發生一樣啊!
去年我們進口美國大豆占其出口總量的57%,真的拿大豆開打,你好受得了嗎?再說了,你大豆所在的10個州,總統選舉中拿下8個,可如今呢,特朗普恐怕是傷透了自家人的心。與豆農相似,飼養和銷售生豬的農民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即特朗普2016年贏得大選的主要地區,看過一篇文章——《中美貿易戰,特朗普的選民最受傷》,前方高能,國內大豆、糧食等會不會漲價,信息量很大啊!
清華大學高級研究員認為,大豆、稀土、美債這是我們手里握著的“殺手锏”。以前寫過一篇關于稀土的文章,憤憤不平于中國稀土賣得最多,卻沒有國際定價權,名副其實的工業“黃金”賤賣成了“土”價,據說這幾年濤聲依舊,大家都知道美國的稀土儲量僅次于中國,卻停止開采本國資源20年;日本更是在30多年前就建立了儲備制度,可以用100年以上,卻還在呼吁中國大方一點,2017年上半年內蒙古出口稀土5000噸,一半到了日本的倉庫,我們總有賣完的一天啊,真正的殺手锏該使還得使。
李克強總理26日在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說,中美雙方應本著務實、理性的態度,通過做大增量促進貿易平衡,堅持談判協商化解分歧摩擦,否則對兩國、對世界都不利。27日會見美議員訪華團時指出,中方將朝著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的方向努力,同時也做好了應對的充分準備。還不快來?跳到我的碗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