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巖
(黑龍江旅游職業技術學院,哈爾濱 150086)
根據搜狐教育網的調查,2016 年全國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高達37%,位居離職率最高的十大專業中的第五位。這表明目前旅游專業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特色不鮮明,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如何提高旅游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為貫徹落實《“十三五”旅游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旅游局 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現代旅游職業教育的指導意見》提出的要求,本文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建立職業教育多元利益共同體共贏機制,探索提高旅游人才培養質量的路徑。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在旅游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著“結構性浪費”和“結構性缺失”供需不平衡的問題,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率不高。國內職業教育旅游類專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研究文獻比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從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進行研究,王昆欣提出:樹立人文技能并重的職業教育思想,建立全面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行業協會制度下的校企共生機制(《向西方旅游職業教育學習什么?》2016)。(2)從職業教育質量、效率以及創新三個核心要素進行研究,張旭剛提出: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供需結構再平衡的內在要求,把提高供給質量、效率及創新性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精準供給(《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四維透視: 邏輯、內涵、路徑及保障》2016)。(3)從教學模式上進行研究,武毅英、童順平提出:高職教育需要根據社會人才需求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調整不合理的教學方法。
未見國外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研究文獻,但國際旅游組織和發達國家對旅游觀光人才需求進行分析和預測的文獻較多。研究大體分為兩類:
(1)主要國際組織的研究:2015年1月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會(Oxford Economics for the World Travel & Tourism Council)《全球人才變化趨勢和觀光旅游業面臨的問題》的報告指出:“觀光旅游業人才失衡呈現多種形式,包括短缺和過剩;“在未來十年內,觀光旅游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將以每年4%以上的速度增長,如果沒有適當的政策,某些國家很可能會出現較大的人才不足,難以(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實現其增長潛力。”
(2)主要發達國家的研究,例如:澳大利亞政府2012年發布了:“應對旅游業和酒店業的勞動力和技能問題:開發旅游業就業指南”(https://www.austrade.gov.au/Tourism/Policies/Nation-allong-term-strategy/Working-groups/Labour-and-Skills),指出從事觀光旅游業的企業中有很大比例(二分之一)面臨著招聘、留住人才和技能缺乏的問題。
研究表明:旅游人才供給和需求不平衡是世界旅游行業未來遇到的普遍問題,對我國供給側改革研究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國家《“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到2020年,旅游業直接就業人數由“十二五”末的2798萬人達到3300萬人,旅游人才數量由“十二五”末的670萬人達到825萬人。以黑龍江旅游類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為例,通過對黑龍江省高職院校旅游類專業近三年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三年內的流失率調研后發現,該專業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平均為85%以上,對口就業率平均為56.80%,對畢業三年后的畢業生進行調查,只有10%的畢業生仍在原崗位工作,三年之內的流失率幾乎達到90%,平均每年只有10%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學以致用。這表明旅游專業培養人才的效率和質量不高,我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供給側結構存在較大的問題,造成旅游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數量分析:高職院校辦旅游管理類專業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呈現出數量上“供大于求”。以黑龍江為例,40多個高職院校,有23個院校辦旅游管理專業,出現了爭生源的現象,有的院校當年畢業生只有幾個人。(2)質量分析:旅游人才培養供需失衡主要表現為有效的人才資源供給不足,由于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和特色,質量上無法滿足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對人力資源的高端需求,形成了學生專業對口就業率低,人才無效供給、錯位供給等結構性失衡情況。
隨著以“攜程旅行網”“去哪兒網”等OTA 在線旅游平臺為典型代表的“旅游+”“互聯網+”旅游新商業模式的廣泛應用,旅游文創、郵輪游艇、自駕車營地、康體養生、民宿客棧、休閑街區等旅游新業態的產生,旅游新型人才非常缺乏,新業態專業人才供應普遍不足,旅游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嚴重滯后于旅游產業實踐發展,形成結構性失衡。
政府“一元管理”的體制,使行業、企業、社會等其他利益主體難以深度融合高職教育治理結構中,缺乏均衡的利益相關者機制和對話平臺,教學組織處于非結構化的狀態,校企融合的辦學模式和第三方監督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認為人才培養是政府和學校的事,企業只管用人的認識在企業和行業中還普遍存在。其結果是政府、企業、學校、教師和學生都在“走過場”,“新瓶裝舊酒”,與以往的辦學實踐沒有本質差別。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任何組織的成長與發展,都離不開內外部利益相關主體的支持和參與。從組織角度來看,高等職業院校實質上也是一個利益相關者組織,其利益相關者不僅包含影響高職院校辦學管理活動的外部組織機構和個人,如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團體、用人單位、合作企業、學生家長等,也包含高職院校的管理者、辦學者、教師和學生等內部利益相關主體。“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不是大學的主觀選擇結果,而是現代大學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根據利益相關者的性質和主體訴求,科學分配治理權力,最大限度地實現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權力平衡,充分發揮利益相關者在高等職業教育治理中互相監督的作用,發揮各自資源的優勢,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達到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治理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質量。
根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職業教育要堅持公益性和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大力推進高等職業教育組織變革,建立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治理主體多元、權力分配合理的治理結構體系,促進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實現職業教育效率和質量的最大化。
政府在治理結構體系中,應根據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擔負起高等職業教育相關的制度設計責任,制定涉及到各利益相關體權利、義務和責任的法律制度,并確保落實到位。作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高職院校,政府部門要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進行管理,依法行政,不能將其視為自身的附屬機構進行管理。要由過去的“行政控制”轉向 “依法監督”,由“命令”轉向“督導”,實現建設職業教育現代化制度體系的目標。高職院校作為一個集多元主體共存的利益相關者教育機構,在其治理結構改革中必須秉持開放性原則,要面向社會和市場,把培養有道德的公民和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社會所需人才結合起來,引入社會和市場資源,構建行業、企業、學生家長等不同利益相關者,多元利益相關主體組成的共同治理的組織體系,實現多元開放的合作共治的轉型升級。在高等職業教育治理結構改革過程中要堅持黨對職業院校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企業作為用人單位,利益相關者的重要一方,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直接受益方,要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積極參與到專業建設中,為學生提供實習保險和經費,對職業教育質量進行客觀且具有指導意義的評價。
政府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激發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內生動力,掃除體制機制障礙。國家應加大專項資金、財政補貼、稅費優惠、政府購買服務等支持力度,降低企業辦學和參與辦學的成本負擔,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舉辦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機構;行業組織要充分發揮好行業的指導作用,發布人才需求,指導學校和企業合作,開展職業教育質量評價等;企業要發揮在職業教育辦學中的主體作用,為職業院校提供實踐的設備、場所和資源,指導學生實習和參加生產實踐,與學校共同培養一支高質量的專兼職師資隊伍,積極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
構建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型學習環境,以培養創新性人才為導向,最終重塑教育內外部結構;從傳統職業教育模式發展為現代職業教育模式,提供精細、富有實效的個性化教育服務的生態環境;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智能算法或數據分析提供有效的教學和學習資源,為每一個教師和學習者提供不同的個性化教學與學習服務。教師要不斷提高個性化服務水平,實現個性化的智能旅游教育,使職業教師成為學生的教練或師傅,更加關注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創新能力的培養,職業道德和技能的培養。要建立“人工智能+旅游教育”系統,依據學生特征提供自適應的學習服務,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學習,學生由知識接受者轉變為應用知識的創造者,滿足新時代旅游教育發展需求。
“人工智能+旅游教育”的環境下,構建高職教育供給結構新生態,滿足多元化市場和社會服務對高效率和高質量旅游消費的需求。從研究優化專業結構入手,引導職業院校結合自身優勢,科學準確定位,圍繞“互聯網+”“旅游+”,適應職業教育的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發展,緊貼市場、緊貼產業、緊貼職業設置專業,發展專業特色,通過理念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解決目前旅游專業結構不合理,特色不鮮明,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目前,我國旅游職業教育正處在多元主體參與辦學的探索期,從傳統的教學方式到 “人工智能+旅游教育”的轉變期,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適應期,這為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提供了的強大動力,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在旅游教育上的應用,建立以職業教育用戶為中心要素的教育生態環境,推動教育自身的不斷變革與創新,就能實現培養高質量旅游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曹雨平.應用型大學供給側改革,改什么怎么改[N].光明日報,2016-06-22(10).
[2]武毅英,童順平.探尋高職院校供給側改革的新路徑[J].江蘇高教,2016(5):137-141.
[3]周建松,曹國平.基于供給側改革理念的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6(24):5-8.
[4]劉燕.高等職業教育治理結構改革的理論、價值與實踐路向[J].教育與職業,2016(13).
[5]陳麗婷.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辨與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0):82-85.
[6]張旭剛.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四維透視:邏輯、內涵、路徑及保障[J].職業技術教育,2016(19):8-12.
[7]姜大源.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最大潛力在于職業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6(21):5-7.
[8]王昆欣.向西方旅游職業教育學習什么[J].旅游學刊,2015,30,(10):13-15.
[9]張岳軍.基于供給側改革理念的旅游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研究[J].河北旅游職業學報,2017,30,(3):65-69.
[10]盤點:2016-2017年畢業后離職率最高的專業[OL].http://www.sohu.com/a/148420789_419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