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慧香
(太谷縣職業(yè)中學,山西 晉中 030800)
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續(xù)符合社會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諧人際關系的一種心理態(tài)度。目前,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努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承受生活中挫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應加強各學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只要對學科教學內容加以梳理,開展適合的活動,就能對學生展開心理教育。
中職學校多數(shù)學生是被社會、學校、家長都忽視的群體,未能升入理想的重點高中,都會產(chǎn)生失落感,并且導致自卑。
中職生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長大,早戀現(xiàn)象多。他們容易產(chǎn)生固執(zhí)、多疑與對抗,妒忌、猜疑,偏激,叛逆等心理,有時會發(fā)生打架事件,他們不善于與人交往,為人處事能力較差。如遇到不滿或不平之事,就意氣用事,難以自控。
職業(yè)教育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活動開展比較多,學生有廣泛的興趣愛好,思想意識活躍,但由于學習基礎較差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學習方法,惰性較強,厭學的心理較強。
語文課本中,優(yōu)美的詩歌,情理交融的散文,引人入勝、構思精巧的小說,催人淚下的戲劇文學,占相當比例,都蘊含著濃郁的感情因素,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自然美、哲思美、人性美。它以內容的形象性、生動性和情趣性,陶冶人的情操并啟迪人生,從而達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面對中職學生的自卑心理,教師首先要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學習《我很重要》時去感受畢淑敏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感悟與吶喊,認識自我價值,學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李家同的《那一年,面包飄香》中敘述的成功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面包師傅的故事可以教育學生走出中考失敗的陰影,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不自暴自棄,踏實上進,學的一門技術立志創(chuàng)業(yè),一定能獲得社會和人們的贊譽。從《我為什么而活著》和《人格是最高的學位》學會樹立崇高精神追求和高尚人格。
情感是構成人格穩(wěn)定而獨特的心理因素。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賦予人物的積極情感因素,引起學生產(chǎn)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善良》教育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充滿善良;《我的母親》字里行間浸透了濃濃的親情;《提醒幸福》中告訴人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身邊的幸福,珍惜幸福;《好雪片片》一文通過一個賣獎券的流浪老人的幾個生活片段,刻畫了具有“人的好品質”的弱勢群體中的一員,讓人感到溫暖,充滿希望;《邊城》中湘西秀麗風光、純樸民風中感受其至真至純、至善至美的人性;《我的老師》中尊重師長,積極適應環(huán)境,與人和諧相處的人際關系教育;《賣白菜》中的誠信教育……
意志是人們?yōu)榱诉_到有意識提出的目標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所做的持續(xù)努力,對個體的學習和工作有著巨大的影響。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質,進行心理教育滲透。在講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可以先領大家認真學習作者生平,體會作者對苦難和死亡的態(tài)度。《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講述了海倫·凱勒堅強地與命運抗爭的故事,啟迪學生要堅強樂觀。
在《愛情詩兩首》和《情人節(jié)的玫瑰綻開在教室里》教學時,學會正確對待異性交往。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把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對學生適時適地進行異性交往教育。
培養(yǎng)具有健全心理的人才需要語文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修養(yǎng),樹立平等民主的意識,構建和諧的五步課堂,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實際教學中。
梁啟超曾說:“用情感激發(fā)人,好像磁力吸鐵一樣,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鐵,絲毫不得躲閃。所以情感可以說是人類一切的原動力。”情境創(chuàng)設導入新課,要讓學生有情感共鳴。導語要富有創(chuàng)意,便能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智慧,使之善于思考問題。精彩的導語具有思維的定向性,讓學生盡快把握思維中心,圍繞教學內容開動思維器官,積極思考,例如在學習《致橡樹》時引用古代愛情詩作為導語,“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理枝”、“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是古人對愛情的理解。通過古人的詩句,營造課堂氛圍,使學生達成情感共鳴,初步認識到愛情二字雖簡單卻引出了人世間許多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恩恩怨怨;愛情成了文人筆下永恒的主題,雖然愛情這一主題是亙古不變的,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愛情觀是不斷發(fā)展的,我國當代著名女詩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樹》表達了新時期女性的愛情觀,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課題。導語是接通師生信息的橋梁。上課教師登的一個眼神、一抹笑容、一句話語、一個動作,如果能一下博得學生好感,那便取得了通往學生心靈的通行證,為教學之間的信息交流、情緒反饋打開了通路,鋪平了道路,使教師的講課建立在學生對教師的信賴、尊重、期待、理解的基礎之上。親切樸實的導語會在師生之間搭起一座友誼的橋梁,師生的情感會在導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交流和升華。故而在導入散文《合歡樹》時,教師以母親的身份,深情講述母子間的微妙情感,在一顰一笑、舉手投足之間自然流露母親的氣韻,加強情感感染力。搭建學生與文本之間溝通的橋梁;導入語能確立全課的基本基調,講述是解說還是抒情,是奮進還是纖弱,是辯駁還是說明,以怎樣的基調為全課定音,語調也有個總體模式。概括展示全講內容,讓學生初步接觸情緒感染,為全身心的情感投出作出準備和醞釀。只有實現(xiàn)了內容定旨、情感定調、語調定格,開場白才算充分發(fā)揮了效力,整個課堂教學才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在教授《雨霖鈴》時,導入詞要以舒緩的語氣,將柳永寫作此詞的背景深情講出,為學生營造一種凄婉的離別情景,將學生輕松帶入詞人的離別之情中,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濃厚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的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遏制不良情緒,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喜歡在一個安全的課堂環(huán)境里學習,這個環(huán)境一定是平等、寬松、民主、和諧的。在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習遇到困難時會得到善意的幫助,取得成功時會得到誠摯的祝福,標新立異時會得到大家的喝彩。
在討論展示的環(huán)節(jié),要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按照預設的思路去領悟,去融會貫通,并有所發(fā)現(xiàn),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探討分析展示,去體會文本帶給我們的情感,去調試我們的心理。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體態(tài)語言對學生進行調控。教師對學生鼓勵和期待的微笑,贊許式的點頭,不時地環(huán)視都能促進學生專心聽。
在課堂實戰(zhàn)練習中,教師可以設計小作文和仿寫,把學生常思常想,常討論的熱門話題,常關注的焦點納入小作文練習,就能滿足他們的傾訴需要,解開他們的心結又幫助了他們提升了寫作能力。因此在選擇作文題目時,筆者都是精心選擇一些既具有人文氣息又現(xiàn)實性較強的話題,既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興趣寫,又能在寫作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在學習《好雪片片》時,可以在課堂上布置小作文“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細小的美。在學習《項鏈》時可以設計續(xù)寫或者改寫。在寫作中正確認識金錢與榮辱,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觀。這樣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成就感,這種感受非常符合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需要。
語文教學中能起到畫龍點睛、升華主題思想、滲透情感教育的小結非常重要。教師要善于把握機會,隨時隨地進行心理教育滲透。在優(yōu)化和梳理認知結構的同時又充分地表達文章富有的內涵,頗具個性色彩的學習成果,思維的拓展性,開放性及濃濃的人文情懷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在語文五步教學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進行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充分開發(fā)心理潛能,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才有可能讓職業(yè)教育更好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緒寬.語文教學應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06年3月,總第466期.
[2]沈強德.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04年6月,總第4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