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熊
勞動創造人,懶人勞動促進了工具、技術的創新。農業本來就是一個實踐學科,學農的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更應該到田間地頭參加生產勞動,那些實驗太輕松了,并不能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本質。
有的學生可能一直對農業專業不感興趣,所以應付了事,也許是他長這么大和農業都沒有交集。和一些年齡大一些的朋友聊天,當年他們讀中學時,都會有學農的課程,就是參加各種農事活動,現在我們中學生活幾乎被考試替代了。事情過了30多年,他們還能想起學農時的事情,趣事,以及自己因為犯懶不想干活而發明一些工具的事情。可見農業勞動還是給他的人生增添了不少樂趣。
農業現代化實現迫在眉睫,只是靠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婦女怕是很難實現;農業現代化靠那些不下地,查查資料創新的機械,技術怕是也難實現。農業的創新創造就應該讓那些有知識的學生參加農業第一線生產中,他們可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偷懶,可以把偷懶的想法轉化成生產力,轉化成提高勞動效率的工具。筆者比較喜歡觀看《我愛發明》的節目,這個節目的發明人有的是有夢想,比如喜歡自動行走機器人,比如希望上天入水,他們就會發明拉車機器人、飛機、潛水艇等工具。也有的人因為懶,發明各種替代工具,比如削面機器人、甘蔗削皮機、自動殺魚機等,也有很多因為對農業勞動的逃避發明新型噴藥機、移栽機、收獲機器等。
如果是有知識,會學習的學生能夠在生產勞動中發明一些工具,申請相關專利,或者有工廠轉化產業化。相信他們就會對農業更加的喜歡,也許他的發明將會持續下去,發明更多的符合現在農業生產需求的工具,為農業現代化做出一定貢獻。
我愛發明節目里發明者更多的是文化程度不太高的,直接接觸生產的人,有些人為了夢想傾家蕩產。這對于有知識的大學生來講,他們如果從生產中得到啟發,必然會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比如說大蒜種植機、收獲機。目前農民種植大蒜和收獲大蒜都是人工,這兩個環節如果解決必定是一起解決,因為只有機械化種植,才可以機械化收獲。再比如山藥收獲機械等。這些農業生產都消耗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增加了種植成本。現代機械的使用也將會大大提高種植標準化程度,將提高農產品品質。
農業生產中的創新一定是在農業生產過程發現的,那些勤快的人,可能只會按照傳統的方式默默的工作。然而那些懶人,為了節約體力就會開動腦筋,創新發明各種適合的工具。尤其那些有知識的大學生、農校的學生,讓他們參與農業生產勞動,才可以把所學知識強化,才可以讓那些懶學生的創造力得以發揮。擁有自主發明成果的大學生會對農業沒有感情嗎?他還愿意離開這個讓他小有名氣的行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