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張濤
“2018中國功能型有機肥技術高峰會議”在鄭州召開
4月22日,由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有機肥分會、河南淅川縣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8中國功能型有機肥技術高峰會議”在河南鄭州召開。來自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廈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鄭州大學、天津市作物營養研究所、河南省供銷合作總社、河南省農業廳土肥站、河南省肥料協會等20多家機構和科研院所,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60多家有機肥生產及流通企業,共160多人參加了會議。
會上,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業生產資料局副巡視員、中國農資流通協會有機肥分會理事長符純華表示: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其中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在國家多項政策支持下,有機肥行業發展迅速。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有機肥行業如何創新升級,適應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任重道遠。他建議有機肥企業搭乘政策東風,推進有機肥技術、產品升級,向功能化、差異化方面發展。他同時表示,有機肥分會將搭建深層次交流平臺:傾聽行業聲音、反映行業訴求、凝聚行業力量、引領行業發展。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農藝師高祥照則表示:落實黨和政府提出的“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必須推行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同時要注重保護不可再生的耕地資源。他特別強調:農田不是垃圾場,并不是所有的有機廢棄物都適合用作有機肥原料。特別是城市垃圾廢棄物,需要客觀、科學、嚴謹的對待。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吳禮樹首先詳細介紹了目前我國化肥零增長的準確描述是:控氮、磷,穩鉀,大力推廣有機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和生物肥料,特別是中微量元素肥料已成為科學施肥的主要限制因子。他提出,通過改變作物營養特性,使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和施用有機肥可以糾正植物在成長中中微量元素的缺乏。通過使用有機肥可以提供作物所需要的中微量元素養分;活化土壤養分、減少鹽分的固定,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促進養分的釋放;改善土壤形狀,促進養分吸收。他認為,目前我國有機肥存在附加值太低、性價比不高、使用范圍受限等諸多問題。他建議大力發展功能型有機肥,添加功能性物質。
“當前,我國提出果菜茶的有機肥替代,到底是‘替代’還是‘配合化肥’的表述更合適呢?”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中國農科院區劃所研究員白由路針對我國有機肥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冷思考的話題,譬如有機肥的發展到底該不該走商業化路線?他提出:目前我國有機肥概念炒作,過度夸大有機肥功能;包裝賣點冗雜多樣,難以形成品牌功能共識;缺乏價格監管,經銷商哄抬利潤,使農民用肥成本過高等現狀。要發展商品有機肥,必須走功能化的路子,才能與化肥實現科學配合施用。
“隨著化肥工業快速發展,有機肥料投入比例明顯下降。但農民不愿用(費時費力)、不會用(知識缺乏)、不敢用(假冒偽劣)限制了有機肥的使用,實施有機養分與無機養分的科學配置及合理施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副主任汪洪分析了我國有機肥發展的現狀,他提出:我國秸稈與畜禽糞便等有機養分資源豐富,以“就地消納、能量循環、綜合利用為主線,采取政府支持、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分步實施”的方式,注重縣鄉村企聯、建管運行綜合,著力探索構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
會上,“中國功能型有機肥及功能性農產品產業聯盟”成立。會員單位發起人、河南淅川縣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閆虎成介紹:功能性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功能性農產品是未來高端食品的發展方向。功能性農產品使得農產品中的礦物質從“富含”變為“定向含有”,目前功能型有機肥施用是生產功能性農產品的有效方法。到2020年,全球將推出80-100種功能性農產品,僅我國產值就將達1000億元;功能性農業的占比2020年將達到 1%,2030年 10%,2050年50%以上。
會上,與會專家和代表就中微量元素的推廣應用、有機類肥料的登記和管理、國內外有機肥行業發展狀況等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