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提起“華僑”,在中國人走遍地球的今天,好像很難喚起什么神秘感了,而新中國成立以后形成的遍布全國的84個歸僑農場,更很少與我們交集。去年9月份,我到云南雙江縣采訪,無意間走進了勐庫鎮華僑農場。不僅收獲了那些歸僑的故事,更對農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一層新的認識。
勐庫鎮華僑農場有幾千畝茶園,還有很多水稻、玉米和柑橘。1979年2月,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一大批越南難僑開始回國。據說,先后有13批2100多人來到這里安身。有一位父親當時是越南民兵,戰爭開始后,他幫著中國軍隊,因此被越南政府列入黑名單。就在要對他下手的前一夜,為人很好的他接到了越南徒弟的通風報信,一家人三代九口,來不及拿什么東西,就匆匆踏上了逃亡之路,經過十數天的跋涉,最后來到云南,從此在這片農場中安定下來。據了解,當時還有其他華僑分散安置到其他地方,但大都有一個名字——農場。
在舊時代有句俗話叫“小亂避城,大亂避鄉”,意思是說,遇到小的戰亂,人們躲避到城里去最安全。因為那里有城墻、士兵;而遇到大的戰亂,人們就需要躲避鄉到下去。因為那里有吃的。歷史上曾發生過很多次圍城而餓死人的慘案。從這個角度,我們就不難理解鄉下農村對經歷過戰亂的人們,意味著生存的機會。所以,從農村離開轉移到城市,并扎下根,是人口轉移的大趨勢,但是農村是城市永遠也割不斷的根。
這個根包含這豐富的內涵。農村是生存之根。說起這句話,往往讓人想到農業是工業的基礎,從生產的原材料到生活的物資供應。這僅僅是更多擁有話語權的城市,從自己的視角對農村的描述。而事實上,農村不僅僅提供物資層面的保障與供給,還在無數次社會危機和困難面前,扮演了地母的角色——那才真是大愛無疆、深愛無言。勐庫華僑農場用自己的懷抱默默接納難僑,就是一個縮影,也給了我很多啟迪。
農村還是情感之根。這個情感不僅僅是來自有血緣的宗親關系,還來自人們對親情的需要和渴望。在勐庫華僑農場,我就聽到有歸僑回來后,通過姓氏找到了500年前的親戚,親密關系一直維持到現在。我想,這其中就包含了血緣的親情和文化血脈的凝聚力。當然,鄉愁也是農村跟人們的情感的一種濃縮。因為人的成長事實上是與鄉村、故鄉越來越遠的過程,鄉愁自然就成為這種情感“引力波”上最動人心弦的吟唱。走得越遠,那歌吟就越動人。所以,習大大說的“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到今天的時刻,實在是太有深意了。從他這個觀念,再到十九大上首次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就在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鄉村不僅是農民的鄉村,還是城市對望的坐標——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從這個角度看,鄉村的美麗宜居、農民的富裕幸福、農業的現代富強,不都是讓鄉愁充滿美好內涵的基礎嗎?理解了這一層,我作為一個農業媒體人的責任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