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鏡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為激勵子女經常到護理院探望父母長輩,蘇州一家護理院別出心裁地推出了“獎孝金”管理制度。這項制度規定:子女兩個月內到護理院探望父母長輩超過30次,可獲200元現金抵用券。“獎孝金”現金抵用券,可以在繳納老人相關費用時抵用。據了解,規定實施后,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數暴漲。護理院的這一規定引來眾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認為這是用錢買親情,子女如因為錢而看望自己,會更傷老人的心。但也有網友贊同護理院的做法,認為只要能解決問題就是好辦法。
對此現象及引發的爭議你有怎樣的看法或感悟?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選文體,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分清任務
明確題目中要求你針對什么問題來寫。比如材料中需要你談的是對“護理院設立獎孝金”這一行為的看法,并不需要你將重心放在“該不該把老人送進護理院”“怎樣行孝”“弘揚孝道”以及“做事要講究方法”等方面。
2.定好自己的寫作目標和寫作方向
理解了材料,明確了寫作的重心——“任務”,就要確定自己的寫作方向。那么怎樣確定自己的寫作方向呢?我以為有兩個標準:好寫和寫好。
所謂好寫就是選擇一個自己覺得好發揮的,有話可寫的角度入手來寫。
而所謂的寫好就是選擇那個你能夠多層次、多側面論述的角度來寫,盡量展現你為文的思辨性和邏輯性。
比如對于 “護理院發放獎孝金”的行為,贊成亦或反對都是可以選擇的,能自圓其說、言之成理即是“好寫”,而能言之鑿鑿,進而使閱讀者心悅誠服地接受便是“寫好”了。
3.梳理文脈,簡列提綱無論時間怎樣的緊迫,列提綱這一步都是不能省略的。寫提綱不需要“事無巨細”,“提綱挈領”才是關鍵。
你需要理清自己的寫作思路:確定自己寫作的層面,三個層次最好,既豐富又緊湊;兩個也行,平分秋色,各有風采;一個層次貫穿全篇,不是不可以,只是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避免簡單的重復和啰嗦。
1.概括材料(簡省)+亮明觀點(直接、明確)入題要快,最好就在第一段提出自己的觀點。
開頭盡量不要論述與材料無關的信息,若有,也是一句話的過渡。概括材料越簡省越好,亮明自己的觀點忌含蓄、模糊和晦澀,直接明確是正道。
如針對這次的作文題,考生一如此開頭:“為激勵子女經常到護理院探望父母長輩,蘇州一家護理院別出心裁地推出了 “獎孝金”管理制度,規定給子女在兩個月內到護理院探望長輩超過30次的,可獲200元現金抵用券。在此,我不禁為護理院的良苦用心點個贊。”該生直接簡省地概括材料,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拖泥帶水,一目了然。這樣的開頭當然是可取的。
考生二如此開頭:“古人云:百善孝為先。而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一直被世人弘揚。為此,蘇州一家護理院也順應時代潮流推出了“獎孝金”制度,目的在于激勵子女經常到護理院看望父母長輩。此說法一經曝光,立刻在網上引起熱議,大家各抒己見,各執一詞,可謂是有人歡喜有人憂。而就我而言,我卻不禁為此拍手稱贊,這種做法無疑是一種正確的做法。是為最溫暖的提醒。”此生開篇雖然沒有直接進入對材料的概括,但是僅僅用了一句話開啟,并自然地過渡到對于材料的概括上,語言干凈,不繁雜,效果也是很不錯的。
考生三的開頭:“《百孝經》開篇曾提及: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是一個人的行為準則,是衡量一個人品格的重要標志。如古代的察舉制的標準亦是舉薦孝廉的人才能做官,造福人民。無一不是體現孝的重要性,而蘇州的一家護理院為了讓老人們得到子女的看望,卻出此下策讓他們盡孝便推出“獎孝金”制度。這實屬可笑之舉。”此生開篇采用的也是先論述相關話語,然后再概括材料。這樣的處理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和上一篇開頭相比,語言就顯得不夠凝練了,論述部分略顯冗長,并沒有達到上一篇簡單直接入題所取得的表達效果。
考生四這樣說:“據有關報道,蘇州一家護理院為鼓勵子女經常到護理院探望父母長輩,別出心裁地推出了“獎孝金”管理制度,即子女兩個月內到護理院探望父母長輩超過30次,就可以獲得200元現金抵用券。此舉掀起了各方熱議。”
“對于這種做法,有人持肯定意見,肯定這種善意;也有人質疑“獎孝金”這一設計是否已經超越了界限,是否有權利公示探望記錄,給子女們造成某種壓力,迫使他們盡孝?就我而言,我更多的是質疑。”
我們主張學生為文時要入題快,在第一段就直接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即便沒有在第一段提出,也應該在緊接著的第二段點明觀點,而且建議這兩段語言應該盡量簡省,不要過長,否則,即使提出了觀點,依然給人一種入題慢,語言拖沓的感覺。
2.分析原因、點出實質。
提出自己觀點后,緊接著可以用一小段闡明你選擇此觀點的原因,并點出現象背后的實質。這部分可以有兩種操作方法。
(1)直接分析自己所贊成的觀點,點出實質即可。
如有學生如此分析:“獎孝金”起作用并不是因為抵用券,而是該制度起到了引導后輩對“孝”的關注和重新認識,警醒了為人子女者,讓他們認識到還有比繁忙的工作更重要的東西,認識到他們自身的責任與義務。“獎孝金”制度的推行,令社會的“孝”的風氣開始盛行,為社會注入了滿滿的正能量。”
(2)運用對比,將和自己所選觀點對立的彼方兩相對照進行對比論證,從而使“高下優劣”立竿見影。
如學生寫道:“在有人肯定護理院‘獎孝金’的善意的同時,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異議,認為這種公示子女探望記錄的制度會給子女帶來某種道德壓力,從而迫使他們盡孝。況且將孝心與金錢掛鉤,會不會使本是高尚的孝心少了一份純粹,多了一份利益雜質?其實不然。護理院并沒有向社會公示記錄名單,只是在小范圍內公示記錄,旨在提醒子女。再者,護理院設置的金額只有200元,而對于有能力將父母送進護理院進行贍養的子女來說怕是“微不足道”的吧!對于此舉措下所引起的看望老人次數出現暴漲的結果,我想并不是因為利益的驅使,而是子女自身對親情的渴望!而在這之中,護理院無疑起到了提醒的作用。”
3.分層次、多側面地分析論述
學生具體分析時層次要分明,不要有交叉和包屬。既能夠體現論證的豐富性,又可以表現較強的邏輯力和思辨性。既可以展開每一個層次,又避免給人啰嗦贅余之感。
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進行論述,“就事論事”要謹記,這是精髓。
如選擇贊成護理院推出“獎孝金”的,可以從“溫暖的提醒”“親情的呼喚”“孝義的堅守”和“正能量的注入”等角度逐一論述。
而選擇反對護理院推出“獎孝金”的,也可以從“金錢的驅動”“利益的引誘”“善意的越界”和“親情的變質”等層面一一論述。
4.概括觀點,回扣材料,再次點題。
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文章,它所有的文字都是為了中心論點服務的,所以點題是“回歸”,況且作為任務驅動型作文,回扣材料,再次點題顯得尤為重要。
任務驅動型作文,明確任務是前提,解決任務是目標。那么怎么解決呢?事例論證和事理論證是我們最慣常的論證方法。有很多人認為以“就事論事”為核心的任務驅動型作文不能舉例,否則就會流入新材料作文的寫作模式中。可是一篇完全依靠說理來結構全文的任務驅動型文章,有幾人能寫好?不是不可以,只是需要通透的思想,嚴密的邏輯和很強的語言論辯能力,這對于閱歷并不那么豐富,說理能力有限的高中生來說,顯然是很有難度的。狹隘地理解就事論事,單純地說理,總給人一種反復言說,沒有新意,繁冗拖沓之感。
那么可不可以舉例子呢?例子既能幫助我們多層次地論證觀點,還能使文章內容更加豐盈。關鍵是怎么舉例子?
1.舉例子首要注意的是例子的“辨識度”。新穎、典型的例子當然很好,即便不能兩者兼顧,也要注意你所舉例子的“真實可靠性”,亦或“可以探究性”。千萬不要用類似的語言來開頭,諸如:“有這樣一個故事”,“聽過這樣一則報道”,一開口就給人一種虛意杜撰之感,“苦心經營”的思辨性毀于一旦。
2.舉例應以概括為主,切忌描述、延伸、擴展。你所舉的例子僅僅是你就事論事的中心觀點的一個佐證。例子概括簡述完,就應立即回扣中心論點或是分論點。
3.在材料分析和舉例兩者上,到底哪個放在前面?建議是分析完材料后再舉例,這樣就區別于以往新材料作文的寫作模式,使就事論事的觀點顯得更加明確和突出。
4.舉例子時一定要回扣材料,三次不啰嗦,兩次為底限,只在舉完例子的最后一點篇幅里回扣一次材料,雖然不視為離題,但也絕對不能充分地體現扣題,并不是首選的辦法。
5.多個例子的例舉,以排比的形式出現為宜。既可以簡化所舉事例,又可以很好地回扣材料與觀點。無論是一例一回扣,還是幾例再回扣,都是很好的選擇。
如學生習作:不得不說當護理院推出“獎孝金”制度之時,看望老人的子女也確實多了,可這難道不是因為道德壓力嗎?若老人知子女是因為那樣才回來的,他們寧愿不要。孝心由心出發。幾個月前一個“奔跑女孩”感動了我,她叫錢運星,每天奔跑十公里,從學校跑回家,再由家跑回學校,只為能用空閑時間照顧癱瘓的爸爸。她每天奔波難道是因為“獎孝金”類似的制度嗎?那位用一條背帶背出孝心的孫媳婦梁海燕,騎著摩托用背帶背著阿婆去看病,盡心盡力去照顧老人,難道她也是因為“獎孝金”或是道德壓力嗎?不,他們用自身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何為“孝”。動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過于誠也。“孝”應是內心尊敬他們,用感恩之心去報答他們。怎可因“獎孝金”的壓力而被迫盡孝呢?
該生采用一例一回扣,扣題緊密,雖然舉了例子,但給人以“就事論事”的切題之感。
另一考生如此舉例:我認為“獎孝金”制度實質上是警醒了為人子女者,讓他們認識到還有比繁忙的工作更重要的東西。古時就有李密的《陳情表》“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義度余年”的赤誠孝心。有臥冰求鯉的款款孝義。今也有“最美孫媳婦”梁海燕幾十年如一日地侍奉阿婆且毫無怨言。孟子曰:“感物之情莫過于孝。”孝,是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美好品格,每個人的心中都蘊含著濃濃孝義。“獎孝金”制度實質上是撫去了為人子女者心靈的沙塵,喚起了對孝義的堅守,打開了孝道大門。
此生通過排比性舉例,而后回扣材料觀點,這樣的處理也相當不錯。
無論任何類型的作文,結尾都要點題,任務驅動型作文尤需如此,正所謂“畫龍點睛”。因而結尾點題要謹記,回扣材料不能忘。當然具體操作時,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為文優勢,選取不一樣的收尾方式,從而達到比較好的效果。既可以總結歸納,收束全篇;也可以針砭時弊,引發反思;更可以發散思維,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學生為文不僅僅是當一個批判者,更要做一個建設者。除了針砭時弊外,還需運籌帷幄,掌握最樸素簡單的為文寫作框架,無疑事半功倍。只要題目要求的特定任務能完成,表明了觀點,說清了道理,就是一種成功。當然,若能講透文理又兼具文采,對于素材信手拈來、旁征博引、侃侃而談、鞭辟入里,那樣的話便是“錦上添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