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一諾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協作力量大。在當今社會之中,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自己的后花園,而是要建設各方共享的百花園,從而實現求同存異,兼容并蓄。
近代多年的屈辱歷史,讓中國深知自立自強的重要意義;自古“天下為公”“兼容并蓄”的優秀傳統,更讓我們深諳“獨行快,眾行遠”的巨大力量。籌建亞投行,關注亞洲互聯互通,慷慨解囊助力各國經濟建設;中國高鐵“走出去”,坦贊、蒙內鐵路縱橫于非洲大地;杭州G20峰會,提出中國方案,盡顯東方智慧,贏得世界喝彩;“一帶一路”聯通亞歐,促進各國文化交流,帶動沿線各國的經濟繁榮……我們用行動向世界宣告,中國這只“和平的獅子”不求一家獨大,不當“森林之王,不搞“叢林法則”;不僅努力發展自身,更關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因為我們深知,唯有各國共同發展,方能補齊 “木桶短板”,贏得世界繁榮。
在當今國際社會中,中國一直保持著大氣和包容的國際形象,形成了頗有風范的大國外交,在G20會議中中國提出了“包容型世界經濟”,并希望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體現出中國的兼容并蓄理念及無限的包容性。眾覽古今,中國秉承共享之理念,在海外撤僑活動中,中國迅速派遣軍隊前去撤僑,并受其他國家委托,幫助其他國家僑民返回本國,盡顯大國之風范。在金磚國家會議上,中國仍秉承共享理念,提出各國家制訂協議,促進五大金磚國家能夠共同發展,中國的亞非朋友們,在中國無償的幫助下,分享著強盛的光耀。
然而反觀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為了本國利益不顧世界發展,終將作繭自縛。美國開啟“退出模式”,先后退出TPP、巴黎氣候協定等十余個國際組織,宣布提高鋼鐵進口關稅,即將點燃世界貿易大戰;英國為了脫歐勞心費力;歐盟內部矛盾積重難返。站在錯綜復雜的十字路口,中國以開闊的眼界,做出了理智的判斷,多項主張被載入聯合國的多項合作決議,足以說明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確。“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國正敞開“共呼吸”的胸襟,高舉“共同體”的大旗,將世界諾亞方舟引向浩瀚無垠的光明海洋。
大至國家,小至社會,中國無處不體現著包容的理念思想。中國堅持脫貧攻堅理念,加大財政投入,扶持貧困人口,真正實現了“由先富帶動后富”的共同富裕理念。共享理念不僅表現在國家政策上,更是反映在人民生活之中,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共享應用,人們分享著快捷、便利,共享理念開始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中。
在共享的包容型社會之下,不論是世界各國,還是社會各界都理應把握住時機,求同存異、兼收并蓄,促進大家的共同進步發展,在萬隆會議之上,中國首次提出求同存異理念,獲得與亞洲國家進行發展外交關系的機會,為之后亞洲人民之間和諧包容的共享后花園奠定了基礎,也可以使得亞非各小國有代表可以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替他們的利益權勢發言說話。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趨緊密,唯有求同存異、兼收并蓄,才能打造一個百花齊放、共享春光的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