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連外國語大學西葡語系)
拉美一體化的思潮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拉美獨立戰爭領導者西蒙·玻利瓦爾提出的“美洲大陸聯盟”的主張。隨著21世紀拉美國家中左翼政黨相繼登上執政舞臺,以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為代表的中左翼力量在拉美得以施展,他們紛紛提出更加務實和理性的發展道路。進入21世紀后,拉美一體化進程雖有突破性進展,但仍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并面臨艱巨的挑戰。
21世紀以后,拉美國家左翼政黨相繼登上執政舞臺,以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為代表的中左翼力量在拉美10多個國家得以施展,他們紛紛提出更加務實和理性的發展道路。其對外政策主要體現在:(1)反對美國霸權主義政策;(2)推動地區一體化;(3)重視對外關系多元化;其在圣保羅論壇第19次會議上發表的《最后聲明》標題為“深化變革和加快地區一體化。可見,拉美左翼政黨對外政策中對拉美地區一體化進程相當看重和支持。
然而,隨著2015年11月阿根廷左翼執政聯盟“勝利戰線”在大選中失利,拉美地區其他國家(玻利維亞、巴西、委內瑞拉、秘魯)等多國左翼政黨紛紛在大選中落敗,一些學者認為,拉美進步左翼政府的執政周期已經結束。左、右翼政府決策分歧大,意識形態和執政理念都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左翼政黨失力后,拉美一體化進程必將在政策方面受到巨大影響。
進入到21世紀以后,拉美地區經濟擺脫了長期低迷的狀態,進入了新的增長期。2016年,拉美地區為世界GDP的增長貢獻了14%。在新的經濟環境下,以巴西、墨西哥、委內瑞拉等經濟大國為主導的南美洲國家聯盟、美洲玻利瓦爾聯盟、墨西哥-中美洲合作進程相繼成立。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2011年由33個國家組成的“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的成立,其意味著徹底排除美國和加拿大的純粹的拉美一體化組織,它的成立對拉美一體化進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2012年,太平洋聯盟的成立又意味著拉美國家另一形式的一體化,即外向型一體化,其目的在于打造成為對亞洲最具吸引力的拉美次區域組織和亞洲進入拉美市場最便利的入口。
然而,拉美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始終存在一個問題,即區域內貿易在拉美地區貿易中所占的份額較低。根據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2014年其13個成員國間區域內貿易占區域貿易總額的15.1%。這一數據相比同期歐盟和東南亞國家聯盟(29%,25%)存在較大的差異。此外,拉美各國經濟實力相差巨大,經濟規模也存在很大差異。拉美兩個經濟大國巴西和阿根廷又面臨出口產品相似,在出口領域存在競爭關系,拉美各國的產業結構有待調整。
拉美一體化進程至今都無法達到各一體化組織所預期的效果。趙麗紅認為,拉美各一體化集團的領導人沒有意識到拉美正處于一個有利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地區內部環境當中,缺乏足夠的推進一體化進程的意愿,導致拉美一體化進程在多邊層面上毫無進展。
西班牙拉美研究的專家卡洛斯·馬拉默德提出“兩個過度和一個缺失”來解釋拉美一體化遭遇挫折的原因,即過度的民族主義,過度的表面文章和一體化領導國的缺失。拉美各國雖然有著共同的語言,但因其歷史原因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各國“拉美情節”嚴重,使得各國在一體化進程中讓渡國家主權給超國家體(即一體化組織)的態度十分謹慎。
拉美一體化呈現以巴西為主導的自由貿易為主的經濟一體化和以委內瑞拉為首的能源一體化,而隨著查韋斯的去世,委內瑞拉國內政局的不穩定使得能源一體化進程苦難重重。
在拉美一體化的進程中,美國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將拉美看成自家“后院”。為了能夠更好地牽制拉美各國的發展,1994年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正式生效,意在抵制發展迅速的拉美一體化進程。奧巴馬政府執政期間通過與墨西哥、哥倫比亞等國簽訂雙邊經貿合作協議及將墨西哥、秘魯、智利等國囊括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為合作伙伴國以對拉美國家進行逐個擊破,防止拉美國家組成反美聯盟。
進入到21世紀后,拉美各一體化組織表現積極踴躍,我國在尋求與拉美各國雙邊合作的同時,也積極尋求像“中國-東盟”合作機制的與拉美各一體化組織間的合作。雖然拉美一體化進程受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和外部因素等影響,但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和太平洋聯盟的成立給拉美一體化燃起了新的希望,我國現已成為太平洋聯盟的觀察國,而該組織又放眼于亞洲新興市場,這必將為今后中拉合作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
[1]趙麗紅.拉美一體化的現狀及新趨勢.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