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自2014年起,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每年挑選一批學生赴博特拉大學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交換學習,截止2017年年底,已有50余學生參與到該項目中,筆者也有幸于2016年下半年赴博特拉大學學習,并在回國后與其他一起交換學習的同學申請了全國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對大學生跨境交換期間的文化適應情況進行調研。本文依托該項目,將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赴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學習的交換生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參加該項目的體驗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調研的內容涵蓋人文差異、自然環境、學業語言、人際交往、心理訴求、調用資源能力等方面的適應性情況,以選擇題和問答題形式開展。本次調查發放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37份,符合統計要求。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筆者發現,交換生在文化適應方面存在一定困難。
1.語言障礙普遍存在
對于來自異國他鄉的學子,想要融入一個全新的自然、生活環境,語言是其交流的主要媒介。即便是熟知各種肢體語言和社交技巧的受訪者,也仍然強調語言對其造成的障礙。統計數據表明,僅有2.5%的受訪者認為較好地掌握了目的國的語言,大部分受訪者對于目的國的語言掌握程度較差甚至是一無所知。這無疑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難,語言障礙成為阻礙學生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在高校中,英語為主要通用語言,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課堂教學,多用英語交流。眾所周知,中國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普遍局限在記憶單詞和語法規則上,無法靈活使用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本地化語言。即使交換生的英語水平足以在各種國際國內語言考試上獲得很高的分數,他們也難以順利解決一些文化差異可能帶來的麻煩和誤會。通過分析可以發現,語言障礙主要源于交換生的自身因素——中國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較差、生性害羞或不夠自信、不愿主動與本土學生交流,同時也存在一些外在因素,如不同國家的英語口音差異和文化背景差異,導致理解困難和語言誤解。
2.生活適應優于學習適應
調查發現,交換生對于學習的適應程度遠沒有生活的適應程度高,大部分交換生能夠較快地適應當地的生活模式,但是卻難以融入課堂。在生活方面,82.5%的受訪者可以較好地使用當地交通工具,77.5%的受訪者偶爾或經常與異國同學討論問題,這個比例和參加社交活動或海外聚會的比例相同。由此可見,大部分的受訪對象可以較好地融入國外生活,在生活方面的適應能力較強。在學習方面,有47.5%的受訪者感覺老師的教學內容難度有點大,不易理解,有近30%的受訪者表示無法按時完成作業,經常集體突擊趕作業。筆者在博特拉大學交換期間發現,相比歐美國家的交換生,中國交換生顯得較為沉默,他們總是像在中國課堂上一樣——聽課、做筆記、寫作業。中國交換生不太愿意主動參與課堂的討論,缺少與教師的互動,對于問題的擴展也很少。由此可見,交換生在學業方面的適應能力有待提高。
一方面,這一癥結歸結于學生的自身因素,包括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聚會和社交活動上,對學習的投入不夠,不能夠調整學習方法和學習心態,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等。另一方面,歸結于兩國教學模式的不同,全英文的教學環境、學生主導的教學方法、探索式的學習方法等都不同于國內教育,博特拉大學的課程任務三分之一在課堂,三分之二在課外。然而,學生出國交換的目的除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溝通交流能力、敢于質疑的勇氣等,因此盡快適應全新的學習環境尤為重要。
3.文化圈的影響不容小覷
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每年大量接收來自世界各國的交換生,調查發現,交換生們更愿意于與本國同胞交流,這在中國交換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華語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圈子,在國際生中也不例外。對中國交換生來說,數量眾多的同胞讓他們可以減少與本土學生的交流溝通,不用離開自己的群體就能擁有必要的社交生活,不會感到孤單,并且可以了解到課程的需求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而來自其他國家的交換生的數量往往不足以構成一個小集體,所以他們不得不與其他本國以外的學生交流以獲取必要的信息。交換生側重于接觸本國學生,缺乏和外國學生交流,原因如下:
第一,從語言上來講,交換生可以用自己原有的語言交流,相比與外國學生用英語交流更加方便無障礙。
第二,從文化背景上來講,交換生與本國學生之間文化背景相似,文化認同度高,文化差異小,但與外國學生文化背景、文化認同度等均有較大的差異,因此,他們更愿意與本國學生接觸。
第三,從自身情況上來講,交換生自身缺乏積極的主觀能動性,生活學習圈子小,同時又不主動的結識外國朋友,因此,自身的限制也導致與本國學生接觸多,與外國學生接觸少。
1.國內學校的措施
加大宣傳力度。在去交換的學生中,90%是突然決定參加交換生項目,僅有10%的學生是有計劃的參加交換生項目,甚至65%的學生在大學四年間都不知道有交換生項目。因此國際學院、外國語學院以及學校宣傳部應該加強合作,讓每個入學新生都了解交換生項目,從而讓在校大學生一開始就計劃自己大學四年的生活,也有助于學生提前了解交換生項目的具體內容以及希望前去國家的基本信息。
完善學分認證系統。由于國內外課程存在差異,許多交換生反映無法兌換學分。各高校應對學分認證進行創新,確保所修課程可以進行學分兌換,在外修讀的其他課程可以作為選修課進行認定。學生提前了解國內外校際學習課程,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對其在外學習是一種預熱,幫助其學習。同時也為學生回國后兌換學分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樹立教育國際化觀念。國外教學以學生為主的模式,國內教學以老師為主的模式。而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國際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有助于我們對世界各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推動學校專業建設以及人才模式培養發展,有利于學生出國后更快的適應國外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習適應性,提高學習效率以及學習能力。
2.學生自身的措施
豐富校園生活。到國外學校入學后,交換生可以加入到自己感興趣的社團。在社團中,我們可以不斷提高自己與同學之間的交往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大學社團是一個鍛煉自我的好地方,不同的活動都會給予同學不一樣的收獲。大學社團經驗有利于多和國外學生溝通,快速適應國外的環境。
提高語言能力。學生在已知自己即將出國留學的情況下,應提早參加語言能力培訓。在校期間有許多語言培訓機構開設課程,學生應該有目的的進行語言學習。以便在國外交換留學時可以盡快地了解當地信息,融入當地生活。
提前熟悉課程。學生在交換學習前應及時了解國外學校的授課內容,有目的的進行專業詞匯學習,同時在上課時可以將學習內容錄音,以便課后可以更好的進行復習。
廣交國際朋友。因為交換生大多喜歡接觸本國的朋友,交友圈存在局限性,更加無法快速融入當地的生活。在海外留學期間應多交各國好友,在提高口語能力的同時也能更直接快速的了解不同國家的不同習俗。
3.國外學校的措施
加強信息溝通。國外學校應建立相關的信息聯系機構,幫助國內高校開展交換生項目評估和聯系,使國內高校更具體的了解國外高校的校園環境、授課內容、文化背景。
嚴抓教學質量。國外學校可以在開學前進行語言能力測試,不同語言能力的學生安排進入不同水平的教學班級,以便學生能更好的跟上老師教學進度。
完善導師制度。國外學校可為每位交換生分配導師,一對多輔導學業。開學初期由導師安排課程并且帶領同學熟悉校園。每個學生的生活問題都由導師分管,由導師給學生介紹當地風土人情以便更好的融入校園生活。
開展homestay活動。國外學校可組織交換生去當地人家庭生活,和當地人一起做活動。學生入住當地家庭,可以更好地體會和適應當地文化,建立豐富多彩的朋友圈。
總而言之,交換生跨文化交際面臨的各種問題的根源是缺乏對外國文化,尤其是文化差異性的了解,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在進行跨文化交際前,學校方面應該對交換生進行培訓,交換生自身也應該了解跨國交流不僅是語言、專業課程上的學習,更是文化上的交流。
[1]高玉蓉.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高高校辦學水平[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03) :71.
[2]陳青,鄧責夢,何洪.大陸高校跨境交換生項目影響因素探析[J].高教論壇,2011,(04) :126.
[3]秦潔,鐘芳,蔡建英.高校開展交換生項目的實踐與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1,(32) :194.
[4]高睿,金軍.我國高校交換生項目培養問題研究及發展戰略[J].教育觀察,2015,(07) :19.
本文系2016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研究成果,項目名稱:大學生跨境交換期間跨文化適應情況調研——以馬來西亞交換項目為例,項目編號:20161059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