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牛立亭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了滿足國內農業生產需求,我國不得不大量進口美國的二銨。然而受礦源和工藝的影響,即使是標準化的生產,二銨的顏色也不能完全統一,美國人通過工藝手段和添加有機質將二銨涂染成褐色,率先進入了我國市場。隨著我國二銨裝置的不斷上馬,國產二銨開始在市場上拼爭,但也受到了顏色差異的阻攔,雖然品質優異,但受農民對外觀固有觀念的影響,推廣的難度加大。染色成為了國產二銨打開市場的一條捷徑。復合肥產業的興起,肥料染色一度被推上熱潮,“紅黃藍綠”色彩紛呈。
然而問題也隨之出現,伴隨化肥工業的迅速崛起,肥料染色也正在大行其道,并愈演愈烈。不僅對于對農作物毫無益處,還對土壤安全的威脅日益加重,同時為化肥產業平添“非必須”的成本,增加億萬農民負擔。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農業的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時代大方向。近年來,一種行業應有的社會責任在呼喚“守護土壤安全,拒絕肥料染色”。
作為“尚德、敬業、擔當、有為”的國家級媒體,中華合作時報社、中國農資傳媒也一直持續關注著化肥染色劑現狀。2013年起,中國農資傳媒就針對肥料染色發表多篇文章,經過多年的調研、考察和了解,2017年,中國農資傳媒聯合多家行業機構和主流化肥生產企業全面推動了“守護土壤安全·拒絕肥料染色”大型公益活動啟動。同年年底,“不應在肥料中人為添加染色劑、著色劑。”在肥料分級及要求的報批稿中明確提出。“守護土壤安全拒絕肥料染色“工作初見成效。
古人云: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土壤安全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的大事。然而,根據《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數據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全國土壤污染總超標率為 16.1%,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 19.4%。守護土壤安全已經刻不容緩,同時隨著《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等政策的公布以及土壤保護立法的積極推進,土壤的安全和健康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必須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而肥料作為糧食的“糧食”,土壤養分含量的補給,更應該從源頭上杜絕污染。鄭州大學教授許秀成在肥料染色上算了一筆成本帳,以2015年為例,2015年中國復合肥產量6500萬噸,其中二次加工復混肥5700萬噸。試估算全國肥料著色劑總量(最大量),按照造粒復合肥料生產量4000萬噸,設其中3%著色,為120萬噸;BB肥約1700萬噸,按10%著色,為170萬噸;緩控釋肥100萬噸全部著色,那么每年我國著色的肥料量390萬噸。按著色劑用量每噸0.2千克計算,則每年著色劑最大總用量為780噸,平均分散在18億畝耕地、20厘米的耕作層內,則全國耕層平均每年每平方米將累積著色劑量6.5毫克,連續使用100年,則為0.65克,如果算上土壤含有染色劑的不均勻系數,那么危害會更大。若不加制止任其蔓延,全部進行肥料染色,以每噸染色成本25元計算,則染色成本高達14.3億元;若5%染色,則為7125萬元。由此可見,倡導肥料不染色,將具有十分重大的經濟意義和環保意義。
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常務副主任汪洪也表示,人為地為肥料染色,只為了肥料外觀的鮮艷好看,既沒有帶來和增加養分,又不會改善肥料施用效果,還增加肥料制造成本,沒有意義。使用吡啶、恩醌、雙偶氮等染色劑給肥料染色,還會造成殘留,對土壤生態環境有一定的危害,就更不應該。
同時,行業發展離不開企業的積極推動,在拒絕肥料染色方面,已經有一大批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開始行動。關于肥料染色的闡述,貴州開磷化肥有限責任公司農化服務中心主任田樹剛表示,化肥染色通常是指大宗化肥,如尿素、硝銨、磷銨、氯化鉀、復合肥料等進行染色。大宗化肥以提供農作物營養元素為目的,涉農產品應以價廉為第一原則,在價廉的基礎上,再講究“物美”。因此,肥料不宜額外增加成本為“物美”而染色,“本色”為最佳選擇。企業有責任為守護土壤安全、拒絕肥料染色添一份力。開磷堅持推廣不添加著色劑的本色二銨,并在行業中首次提出“不染色”概念,既是對農業高度負責任的態度,也是為守護土壤安全作出最有意義的一件事。
安徽省司爾特肥業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羅勇軍也認為,土壤安全關系到食品安全,從中央到地方,綠色發展的理念都一直被倡導,尤其是我們的農資行業,更應該緊跟整個時代的發展步伐,司爾特多年來一直倡導肥料堅持本色、原色。但仍有一些企業為了迎合市場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對肥料染色,不僅對土壤、食品沒有一點點好處,還增加了農民的生產成本。雖然利潤本身并不是壞事,但是作為一個有良知、有良心的農資企業,減輕農民負擔,保證農民生產是企業應擔負的社會責任。
至于眾相爭議的水溶肥領域,記者從行業知名水溶肥生產企業也了解到,企業生產水溶肥之初,除含中微量元素造成水溶肥自帶顏色外,均是不加顏色的。顏色也從未是水溶肥企業的賣點,肥料效果仍然是企業占領市場的決定因素。作為新型肥料的一種,水溶肥在使用方面具有著明確的含量配比和說明,農民在使用過程中,也并不是以顏色的深淺來判定肥料的稀釋程度的,而是按照科學的比例。同時,根據以食品級染色劑在水溶肥應用上計算成本,每噸肥料中添加色素0.2kg,每噸肥料中染色劑的成本為40-50元。該企業負責人表示“如果行業能夠達成共識或者有一定的標準,我們愿意并樂意一起推動整個行業的向綠色發展。”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噸肥料的染色劑或許影響甚微,但是若將2015年肥料全部染色所需顏料倒進長江,長江水體將會全部染黑。農民一時對肥料認知的不完善,但將其做擋箭牌更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手段。現階段農民消費觀念在提高,如果只因為農民不了解不知道,企業便進行推廣是一個企業的失職,更是一個行業的悲哀。
更何況,現在農民和經銷商的用肥理念均在提升,黑龍江恒興現代農業有限公司銷售經理楊介軍就表示,農資市場仍是需要以肥效取勝,拒絕染色不僅能夠降低成本,減少農民負擔,同時還能減少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一道程序,如果能夠在整個行業推動,肯定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正是看到了農業不斷升級的需求和市場潛力,那些領風氣之先的化肥企業才不斷引進、吸收、消化國際先進技術與產品,才結合中國農業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從尿素、復合肥、復混肥、水溶肥一路走來,為農民不斷供給著引領可持續發展方向的產品與理念,為時代奉獻了農資人的開拓創新之歌。
因此,科學認識肥料染色意義重大,拒絕肥料染色任重道遠。目前,“守護土壤安全拒絕肥料染色”公益活動已經得到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鉀肥行業分會、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等機構的大力支持,同時中國農資傳媒也將繼續推動此項公益活動的開展,并對肥料染色的問題持續關注并跟蹤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