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化集團合成氨分公司 王若群
又是一年中秋佳節,步入各個超市,放眼貨架上各種包裝精美、口味各異的中秋月餅,思緒便不由自主穿越到兒時的一些中秋場景,雖然有點模糊,但那些刻骨銘心的往事,任時間多久也塵封不了內心深處那一抹美好或者苦澀的回憶。
我的童年要追溯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故鄉位于沿江南岸一處鄉村,那個年代祖輩們種地為生好像已經天經地義,長期以來他們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繁重的農活外加物資匱乏造成的營養不濟,使他們的身體都過早憔悴和蒼老,即便辛苦一年,日子還是一樣清苦,老人和小孩多的家庭會更加困難。
我家兄弟姐妹4人加上爺爺、奶奶在當時勉強算上人口中等人家,離我家不遠的一家共有姐妹8個,從老五始依次叫做小五子、小六子、一直到小八子,我從來不知道他們真正的名字。母親是當仁不讓的當家“總理”,因為一家的柴米油鹽多要靠她精打細算方可維持,平時飯桌上都是農家菜園里的幾樣小菜,根本看不到雞鴨魚肉那樣的葷菜,更談不上水果、糕點之類的零嘴。縱然比較拮據,但逢年過節母親總是想方設法改善家里生活,也讓兒時的我們對節日充滿無限期待。
那時中秋全家分吃月餅是民間傳統的習俗,我的記憶中每年都是一樣又大又圓的老式月餅,一個足有一斤多重,外皮由面粉制成,內餡由冰糖、杏仁、核桃仁、瓜子等混合做成,月餅外面用一種帶花紋的白紙包裝而成,紙上透著斑斑點點酥油的印跡,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我們都是早餐時分吃月餅,每一次母親都用菜刀很鄭重地把月餅切成若干三角形,大的首先拿給家里的老人,然后我們姐弟每人分到一塊同等大的月餅,每次吃完后都感覺意猶未盡。我的待遇比姐姐們要好,因為是長孫,每次都得到奶奶“偷偷”恩惠。那個年代像我們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沒有零花錢,所以想拿錢去買只能是一種奢望。為了兼顧農活,中秋晚飯也要到天黑以后,一家人圍坐在夏天乘涼的長方形竹床四周,母親變戲法般端上諸多菜肴,尤其自家飼養的雞鴨在她的精心烹飪下色香味一應俱全,爺爺和父親喝著老白干,我們美滋滋享受美味可口的飯菜,一家人說說笑笑,其樂融融。多少年來,這樣的溫馨場面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也是中秋節留給我最美好的回憶。
如今,母親70多歲,有時和她打趣當年分吃月餅的情景,她總是笑著搪塞說時間長了不記得了。我知道她不愿吐露自己的心酸和無奈,因為后來我們回想每次分吃月餅,她和父親最后只有一丁點的邊角料,年少的我們又怎能體會到父母的處境。
不知不覺中我也進入當初父母的角色,現在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再也不會出現兒時分吃月餅和維持家中生計的無奈之舉,但我們要傳承的是父輩們嚴謹的家風及淳樸的美德,珍惜現在、知足常樂才是生活的最大幸福所在。

永受嘉福 青島東生集團 胡玉忠

歸 新疆兵團天潤疆南集團有限公司 韓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