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汪洋
40年風雨兼程,40載春華秋實。改革開放創造了中國發展奇跡,也為世界帶來了巨大機遇。中國農藥工業發展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縮影。建國以來,中國農藥工業經過艱苦拼搏,開拓進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歷經了初創、調整、發展三個階段,走過了波瀾壯闊的風雨歷程,取得了輝煌成就。
40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農藥工業逐漸發展壯大,極大地推動了農藥由弱勢產業轉向強勢產業,促進了我國由農藥大國轉向農藥強國的健康發展軌道。尤其是近20年來,中國農藥工業突飛猛進,已形成包括原藥生產、制劑加工、科研創新開發和原料中間體配套的較為完整的農用化學品工業體系,為保證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和國家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改革開放的40年里,農藥工業發展呈現勃勃生機,已形成包括原料生產、制劑加工、科研創新、原料中間體配套在內的較為完整的農用化學品體系。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農藥行業水平與發達國家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且當前國內外形勢穩中有變,給我國農藥行業帶來新的挑戰。全行業要緊抓關鍵技術,在科技創新、結構調整、綠色發展方面多下功夫,繼續書寫輝煌。
改革開放以來,農藥工業發展經歷3個階段:第一,改革開放準備期(1978年-1988年),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也是農藥人思想認識不斷變化的過程。第二,行業蓬勃發展期(1988年-2008年),這期間又經歷了4個階段。一些老的國有企業順勢發展,適應市場經濟而得到發展;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農藥企業大踏步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農化市場的分工合作與互動;開啟中國農藥的創制、創新。第三,轉型升級期(2008年-2018年),把企業做強成為行業共識,從之前的盲目做大發展到做精做強,業內強強聯合,兼并重組成為潮流和趨勢,企業關注環保,環境友好成為趨勢,生產過程、產品應用都要做到環境友好,創制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進入一部分有實力的企業。
1970年末,涌現出眾多的鄉鎮農藥廠,1979年后,全國農藥生產廠家快速增加,農藥產量也隨之增加,而后,農業改革與發展直接推動了我國農藥工業由弱勢產業向強勢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前20年里,農藥業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和投資者的青睞,基本上每個農業縣都有自己的農藥企業或分裝廠,農藥產業逐漸強勢起來。
到了20世紀90年代,為了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全國擴建和新建農藥企業蔚然成風,農藥生產企業在全國各地快速涌現。新世紀以來,農藥業發展進入黃金時期,農藥廠的規模越來越大,企業的經濟效應也逐步顯現,集團化、規模化、現代化水平越來越高,農藥產業顯示出較強的發展勢頭。進入21世紀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農藥工業發展,消費與生產兩旺,產業一片繁榮。
《農藥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指出,我國農藥工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方面,一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災害加重、國際游資投機因素等綜合影響,各國將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可以給我國農藥企業提供較大發展空間;二是國家對“三農”問題的持續高度重視;三是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電商持續深入涉足農化物資經營,農藥行業中的部分企業也開始進軍網上銷售,提出了“全過程解決方案”,為農藥網上銷售與售后服務的結合開辟了新的天地。挑戰方面,一是我國農藥生產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不能支撐高額的創制費用及國際市場開發,缺乏國際競爭能力;二是日益緊迫的資源和環保壓力對農藥工業發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隨著公眾對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日益提高,農業農村部提出,到2020年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的戰略目標,對農藥行業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因此,我國農藥之“大”主要體現在數量(產量)上,但離質量效益等方面的“強”尚有距離。站在新的歷史性節點,我們要不忘初心,不斷汲取過往一次次奮斗的經驗與智慧,從而實現中國農藥工業由高速向高質的華麗轉身。
40年來,我國農藥工業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產業由小到大健康發展。中國農藥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表明,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藥工業較為薄弱,年產量約為53萬噸,品種較少且以高毒農藥為主,很多農藥品種需要依賴進口。經過40年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農藥生產國,能生產500多種原藥、幾十種劑型,且環境友好型農藥成為主流。2017年累計生產農藥294.1萬噸,農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080億元、利潤總額260億元。
改革開放前,由于當時受技術等因素所限,我國農藥工業發展較為緩慢,農藥產品供應數量少、生產規模小,適應不了農業發展的需要。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促進農業發展與農藥市場擴容加快,作為支農行業的農藥,國家鼓勵和政策支持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吸引國外優秀人才來加快企業發展,同時,農業豐收帶來的巨大市場需求也推動一部分農藥企業走出去、請進來,促使我國農藥產量的扶搖而上。
尤其1983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實施,極大地提高了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業的發展帶動了農藥消費,從而極大促進了農藥發展,由1978年的10多萬噸達到1983年的33萬噸。進入上世紀90年代,我國農藥使用量和年產量繼續保持增長,1995年年產量34.9萬噸,1997年達到39.45萬噸,1999年又達到42.6萬噸。
農藥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2000年我國農藥產量達64.77萬噸,2003年產量86.3萬噸,2005年又超過100萬噸,2007年達173.60萬噸,2009年我國農藥產量超過了200萬噸。
2013年農藥產量達319.0萬噸,2016年377.8萬噸。我國農藥業進入新的發展周期,農藥上量很快,表現在產量大、企業多、從業人員多等方面,2006年起我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農藥生產國。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在農藥、化肥使用“零增長”的背景下,我國農藥工業由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高,這已成為黨的十八大后我國農藥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重品牌質量、輕規模數量,由數量增長向績效、綠色提升轉變”成為行業發展的新模式。
40年來產業集中度逐漸提高。1998年國務院39號文件出臺后,中國農藥市場完全放開,在國家政策法規和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下,農藥企業兼并重組、股份制改造的步伐加快,再加上行業外資本的進入,農藥企業逐步向集團化、規模化經營轉變,產業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產業集中度逐漸提高,涌現了一批經濟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集團。如中國化工集團先后兼并了以色列馬克西姆、瑞士先正達公司,成為全球三大農化巨頭之一,加快了進軍全球市場的步伐。
40年來的改革開放,提升了我國農藥工業國際化水平,中國農藥不斷走向世界。國家的開放政策促進了農藥出口,形成了出口貿易的良好氛圍。
1978年以來,中國農藥出口到世界各地,影響力越來越強,如在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使用量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內農藥企業憑借成本及質量優勢融入全球市場,以原藥或中間體的形式切入國際農藥巨頭的供應鏈。還有一些鄉鎮、民營企業也加入到出口的行列,廣泛參與全球競爭。更多企業融入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中,這無疑是改革開放的功勞。
改革開放不僅提升了中國企業參與世界競爭的實力,并促進我國農藥品牌的國際化,融國內國際市場于一體。也只有改革開放,國內市場對接國際市場、國內企業對接國際資本市場,股票上市才能變為現實,才能與國際先進企業開展戰略合作,把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過來,為我們所用,加快企業發展。
出口大幅增長,國際市場話語權不斷增強。1994年我國農藥出口量4.77萬噸,首次實現出口大于進口,此后多年保持強勁增長勢頭。2017年我國出口農藥163.2萬噸,出口金額47.65億美元,出口量是1994年的34.2倍。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農藥主要出口國,全球市場有近70%的農藥原藥在中國生產,國際商貿話語權不斷增強,農藥出口基本覆蓋全球農藥市場,出口總量占我國農藥總產量的50%左右。近年來,我國農藥原藥出口占比遞減,而制劑出口比重不斷攀升,結構不斷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