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李昕宇
40年前,改革開放的號角如春雷般響徹中華大地,驚醒了沉睡中的東方,讓神州大地迸發出勃勃生機,開辟了中華民族由站起來走向富起來、強起來的復興之路。
20年前,化肥流通體制改革也激發起化肥產業無盡的動力,化肥的生產與流通取得了長足發展,化肥流通行業也隨著改革的步伐不斷砥礪前行,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的堅實基石。
中國農資流通體制改革經歷三個節點,即1998年以前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專營模式;1998年至2008年計劃經濟模式和市場經濟模式并存;2008年以后步入全流通時代。從計劃配額到市場配置、從肩扛手提到現代化流通、從單一產品到產業多元融合,化肥流通行業不斷深化發展,積極調整化肥供需關系,推動流通渠道和模式不斷轉型升級,引領傳統農資經銷商不斷向服務商轉型,保障多元化綠色高效的肥料產品投入農業生產,構建起新時期化肥流通新格局,順應了綠色高效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不斷助力鄉村蓬勃振興。
伴隨著中國百年的化肥使用歷史,化肥流通行業也一步步從無到有,不斷調整著化肥的供需關系,滿足著時代發展的需要。進入新中國,在計劃經濟和國內化肥資源長期供不應求的的背景下,國家為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利益,對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流通采取了嚴格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實行統一計劃、統一收購(進口)、統一銷售,在供銷合作社系統形成了中央、省、地市、縣及基層供銷社四級批發、一級零售的比較完整的農資分配流通網絡。但是,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在限制了企業生產積極性的同時,也無法真正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并且,由于把化肥當做支農物資而不是商品,對化肥價格實行薄利或無利政策,由財政擔負企業的虧損,在多次連續降價及能源、原材料價格提高的情況下,化肥生產經營企業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國家財政負擔沉重。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各行各業,化肥流通行業也進行了積極的變革調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化肥不是商品的認識逐步改變,在化肥價格管理方面停止了片面降低價格的做法。隨著農產品收購價格的提高,按照使化肥生產經營保本微利的原則,化肥價格逐步得以理順。1983-1984年,國家先后三次提高了國產和進口化肥各主要品種的出廠和銷售價格。1985年初,隨著能源、原材料計劃內、外價格雙軌制的實行,國家對化肥價格也開始實行雙軌制,即計劃價格由國家統一制定,計劃外價格實行市場調節。為整頓化肥價格和流通的混亂狀況,抑制價格的不合理上漲,1988年,國家決定在全國推行化肥綜合平均銷售價格,同時進一步整頓化肥經營渠道和價格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化肥多頭經營、流通秩序混亂、價格過猛上漲的現象。
1992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加快化肥流通的市場化,國家對化肥流通渠道和價格管理權限進行了調整,逐步放寬了經營管制。1992年國務院下發的(1992)60號文件《關于加強化肥經營管理的通知》提出,化肥流通實行“一主兩輔”政策,即,以供銷社為主渠道,以農業“三站”和化肥生產企業自銷為輔助渠道。1994年國務院下發了(1994)45號文件《關于改革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體制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化肥流通“一主兩輔”的政策,至此,供銷合作社系統獨家經營化肥的局面被打破。
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成熟的背景下,面對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化肥流通體制也迎來自身全新發展的新時期,進入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化肥流通新階段。1998年11月16日,國務院下發了1998(39號)文件《關于深化化肥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其核心就是打破原有化肥統購統銷的計劃模式,打破“一主兩輔”經營格局,形成以供銷社農資系統、生產企業和農業“三站”三條渠道并行的農資流通新格局,實行市場配置資源。由此,化肥流通“三駕馬車”并駕齊驅,建立起了市場主導、國家調控的化肥價格體系,奠定了今天的化肥生產和流通行業的格局。
通過化肥流通體制改革,化肥生產和經營企業自主可以進行購銷活動;化肥流通渠道拓寬,化肥生產企業可以將自產化肥銷售給各級農資公司和農業“三站”及以化肥為原料的企業,也可以設點直接銷售給農民;政府指導下市場形成的價格機制得以建立;化肥進口代理辦法進一步改進,各種貿易方式和渠道進口化肥均納入進口配額管理;化肥進口代理渠道增加,除中國中化總公司外,賦予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化肥進口代理經營權;救災化肥儲備制度設立,每年雨季來臨之前,通過收儲和進口,準備50萬實物噸救災備用化肥。同時相關優惠政策繼續實行,支持化肥生產和流通。
隨著化肥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之間的廠商矛盾開始出現,生產企業開始自建營銷網絡;供銷合作社系統內部也開始面臨生存危機,一批企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一批企業從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入手,開始銳意改革。同時,農資流通業態開始出現新的變化,廠商間加強聯合與合作,投資入股、總經銷、總代理、聯儲聯銷、代儲代銷、連鎖、農資超市等現代經營方式和營銷業態不斷被引入化肥流通領域。化肥淡季商業儲備制度也成為政府穩定市場的重要手段。
進入新世紀,化肥流通行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我國農資流通體制計劃經濟模式和市場經濟模式并存延續了11個年頭后,2009年8月24日,國務院〔2009〕31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化肥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出臺,明確對化肥經營取消限制全面放開,農資流通進入完全市場化階段,并迎來全流通時代。由此,化肥流通市場完全放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流通渠道不斷下沉,網絡終端成了農資流通企業搶占市場的關鍵。農資流通企業開始打破傳統農資經營模式,由賣產品向賣服務轉變,延伸從農業生產、農資供應、服務到農產品銷售地整個產業鏈,實現規模化經營,涌現出了湖南安邦、安徽新天地、華農連鎖等多種模式。以安徽輝隆農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農資流通企業也開始進入資本市場,做大做強企業。
新時期,新發展,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歷史時期,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出了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發展路徑,農業不斷向著綠色、現代化邁進。與時代同步,面對深化改革和綠色發展的新要求,化肥流通行業也在不斷轉型升級,開創出了創新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有力推動了化肥工業的供給結構性側改革,為新時代的新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據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提供的數據,2012-2017年,供銷合作社系統農資企業化肥銷售額分別是5236.93億元、5838.47億元、6093.6億元、6336.03億元、6322.47億元、6596.7億元。同一時期,供銷合作社系統農資企業化學農藥銷售額從334.39億元增加至610.05億元。在2017年較2016年銷售量下降的情況下,銷售額不降反增,表明以供銷合作社系統為代表的整個農資流通行業實現了減量提質發展,以綠色、高效為核心的轉型升級之路正在不斷深化推進。
近年來,農資流通行業在市場的風雨中成功實現創新發展,從農資產品的搬運工脫胎為農業全產業鏈的建設者與參與者。由《中國農資》長期深入調研農資經銷商群體形成的《2018中國農資經銷商分析報告》提出,隨著農資行業優勝劣汰和轉型升級速度的同步加快,打破傳統農資流通模式,由貿易商向服務商轉型已從行業共識上升為切實行動。《報告》表明,以省級公司為代表的大型農資企業在品牌、渠道、技術、產品、服務、產業鏈等各個領域全面出擊,打造出一批大而全、大而強的企業轉型與合作模式;中小型農資經銷商也通過就要交產品、作物、市場,乏力產業鏈單一或多個環節,迅速成長并逐漸表現出小而精、小而優、小而快、小而美等特質,農業服務途徑、領域、模式呈現出爆發式拓展,這種服務多元化的趨勢,也為農資行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改革活力與發展動力。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在改革開放進入全面深化的新時期,化肥流通行業也面臨著新的時代答卷,如何直面問題與挑戰、秉持改革之筆書寫出新的優異答案,考驗著、也激勵著每一個農資人。正如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李殿平在接受《中國農資》記者采訪時表示,流通行業還存在著企業“小散弱”、行業利潤率長期保持低位、信息化水平較低、企業綜合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等多方面問題,今后行業將向著新的發展方向不斷改革前進,不斷加快農資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步伐,推動農資流通企業向農業綜合服務商轉型,探索線上與線下融合服務,培育農資流通龍頭企業,推進智慧農資建設和農資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從多方創新注力實現化肥流通行業的深化改革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