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暢
(陜西省商南縣城關小學)
古詩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較小,簡潔、凝練的,但內容卻是非常豐富的,表達了詩人的各種情懷。對于古詩文中的意境,要想充分的體會、理解,就必須要有想象力,用自己的思想去聯想、補充、構造詩中的畫面,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學習古詩文首先要從韻律入手,不同派別的詩風格不同、寫作手法的不同,那其韻律也是不一樣的,所謂韻律就是指詩詞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韻規則。首先,學生要對詩詞韻律進行一定掌握,體會古詩文的韻律美,從而更能激發學生的感觸,對古詩文的了解也會更加透徹,其次,要回分析古詩文意境,意境是詩的靈魂,學生通過對古詩文意境的感受,才能理解詩人想表達的思想,才能明白詩人的心情、思想歷程等,對古詩文的理解也是更加深刻,還要體會古詩文的情感美和哲理美,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
傳統的古詩文教學方法主要是將課文內容逐句翻譯,以詩詞內容為中心,將詩詞中所體現的任何內容包括精確到每一個字都要完全翻譯,且還要賦予其社會背景以及漢語知識,等等。但是,這樣的上課方式主要是教師一個人在獨自講解,學生坐在自己座位上默默聽課以及做好筆記,學生們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不斷地灌輸課文內容,使得課堂氣氛枯燥乏味,學生也不能很貼切地去感受到詩詞中所體現的美妙與思想。興趣才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古詩詞的教學方式應該更加注重學生對詩詞本文的鑒賞,多多注重學生自我感悟,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行去領略詩詞所帶來的美景與意境,讓學生通過自我探索與自我學習去品鑒古詩文。
古詩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朗誦,以誦讀為本。傳統模式的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只是讓學生會背、會寫就足夠了,而對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并沒有太大的要求,所以,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與鼓勵,讓學生能有機會去體味古詩詞的韻律,去朗誦,看看怎樣才能更好的讀出詩人當時作詩的情感,怎樣才能更好的讀出是該有的氣勢或者細膩的情感等,從而使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可以通過誦讀去感受古詩詞當中的語言美又或者音樂美。古代詩人文人大多都飽腹詩書,在語言運用方面往往都是精煉含蓄又內涵豐富,學生在用心對一首古詩文進行品讀時,往往可以體會到詩詞中通常都富有節奏感,這其中有著詩詞獨特的韻律美。在進行一首新的詩詞學習時,教師可在日常教學中適當加入誦讀的部分,例如,在每一堂課開始時利用五到十分鐘的時間來進行朗誦詩歌環節,讓學生按照號數順序來輪流,輪到的同學要為全體師生有感情地朗讀一首詩歌。讓學生評價誰讀的最好,結束后,教師再進行領讀,讓學生加深影響,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找個時間舉行一個簡單的朗誦會,讓學生互相交流、競爭,而是學生積極參與古詩文朗誦中,體會古詩文韻律美。古詩文教學中,加強誦讀,培養學生朗誦能力,使得學生領悟到古詩詞中的寫作手法,眾多的古詩詞寫作手法都有同樣的特點,例如平仄有律以及對仗工整,等等。如《絕句》中“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一句,可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這兩句中的詞與句,“兩個黃鸝”與“一行白鷺”以及“鳴翠柳”與“上青天”,這兩句都是兩兩對照呼應的,不僅使得學生理解更加透徹,對于詩詞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古詩詞中最大的魅力無疑就是詩詞句中所蘊含的意境了,作者們在進行詩詞創作時,用不同的手法將自身所處的環境所體現出來,甚至就連語言中的標點符號也在表達著作者所想要描繪的意境,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直接進行古詩文解析,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對古詩文的意境的理解也是教師勾畫出來的圖,學生并沒有多少自己的理解或是意見。因此,在平時日常教學中,教師可多多引導學生在進行詩文鑒賞時,一邊感悟詩文中的蘊意,一邊在腦海中將詩詞中所描述的意境一點一點地想象出來。可先讓學生通過預習等方式,先對古詩詞的意境驚醒一個簡單的勾畫,然后教師在進行帶領式的意境分析,讓學生能真正為學懂而學習知識。正所謂“詩中有畫”,每一首動人的詩歌都是一副極美的畫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一副多么安靜愜意的美景!詩中的畫,是如此的美不勝收,教師應該利用此優勢引導學生善于發現詩中的美景。例如,在學習《江雪》一文時,教師可讓學生用圖畫來展現出詩中的場景,讓他們根據詩中語句的描述,再發揮自己的想象,把自己認為最美最符合詩中意境的畫給描繪出來。這是一種有趣的上課方式,不僅僅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了詩中的美好意境,又可使他們的興趣得到進一步地提高。
在所有古詩詞的作品中,貫穿整部作品的無非就是情感的表達,詩人們往往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到詩詞中表現出來。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通過眾多渠道以及多方面地去引導學生去發現、感悟文中所想要表達的情感,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當然,詩人要表達的情感并不能只靠單一的閱讀詩詞就能得到理解,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其中包括聯系到詩人的歷史背景家庭背景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等等,從這些方面入手,對詩人的背景進行了解,才能知道詩人為什么表達了這樣的情感,或者說是詩人想表達的情感是什么,引導學生理解與認知到詩詞作品中最真實的情感表達。例如在學習到詩歌《離騷》時,教師可通過對主要知識講解,重點難字難句的解析等等,引導學生善于發散思維,領悟到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憂國憂民的強烈情感。
詩詞是古人留給我們寶貴的財富,古代詩詞歌賦中,不單單僅僅蘊含著韻律美、意境美以及情感美,詩詞當中的哲理也是美不勝收,令人終身受用的。古代詩歌中往往蘊含著許多人生哲理,教師在日常教學時,可根據詩詞中所處的歷史背景以及社會背景,以及詩人表達的情感等,引導學生自行思考詩詞中所蘊含著的人生哲理,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今,我想說,詩中自有哲理在。如《樂府詩集·長歌行》一文中,“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些經典的語句告誡我們,要趁年輕時好好努力,莫到老了白了頭發,一事無成,只留下了無盡的悔恨與悲傷。
綜上所述,古詩詞的學習鑒賞,傳統的灌輸背誦已經不再適用于當下的教育方式,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要注重以人為本,以學生也重點,引導鼓勵學生自行去發現感悟詩詞中的魅力,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學習古詩文,加深學生對古詩文中韻律、意境、情感以及哲理美的感悟。
參考文獻:
[1]李玲.讀、理、品、悟——對新課程下古詩文教學的一點思考[J].速讀,2014,(08) :210.
[2]何春燕.讀、理、品、悟——對新課程下古詩文教學的一點思考[J].速讀,2014,(07) :5.
[3]劉超群.新課程下古詩文教學的初探[J].小作家選刊,2016,(16) :49.
[4]王國瑞.解開鐐銬讀詩文,涵詠工夫興味長——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古詩文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03) :293.
[5]張小杰.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古詩文學習水平評價策略探究[C].//中國教育學會基礎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201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4.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