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琴
摘要: 郭教授認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師,而是使教師變得更加高級、潛在和有力量,通過學生的力量來顯示教師的力量。沒有教師,學生自發的自學難以取得優質和高效。教師要從組織教學轉向組織學生的學習;從設計教學轉到設計學習。教師更大的作用在于“幫學”。教師的“幫學”,很大程度體現在“前置性學習”的設計和規劃上。所以說,沒有“前置性學習”,就不是生本課堂。
關鍵詞: 教師要求;精心策劃;激揚生命
“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的學為本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生命潛能和發展本能的教育方法。在數學課堂中實施生本教育,轉變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前置性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先學。課堂上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快樂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講臺“讓”給學生,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讓數學課堂充滿著無限的精彩。
郭教授認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師,而是使教師變得更加高級、潛在和有力量,通過學生的力量來顯示教師的力量。沒有教師,學生自發的自學難以取得優質和高效。教師要從組織教學轉向組織學生的學習;從設計教學轉到設計學習。教師更大的作用在于“幫學”。教師的“幫學”,很大程度體現在“前置性學習”的設計和規劃上。所以說,沒有“前置性學習”,就不是生本課堂。
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郭思樂教授曾有一段精彩的論述:他把傳統的“老師苦教”比做插秧,多年來,農民把秧苗插的密上加密,以為付出的勞動越多,就會收獲的越多。可是這樣既折磨著秧苗的根系,又沒給他們留出足夠的生長空間,破壞了秧苗自由生長的規律。于是秧苗們擁擠著,無奈著,無法發展。后來人們發現了“拋秧”的方法,既減少了勞動量,又保護了秧苗,給他們帶來自由生長的歡快,也當然地帶來了高產。
同樣,教育怎樣能使受教育者自己提高自己,調動其積極性,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鄧小平解決調動農民積極性的這一難題的做法就是把土地還給農民;而教育怎樣解決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問題呢?就是把學習交還給學生,即把為教師“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變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簡單地說就是將“教”最大限度地轉化為“學”。生本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把我們口頭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真正落實到行動中,把學生可以自主學的部分盡可能讓他們自己做,讓學生在探索和實踐中體驗成功、快樂學習。
一、對教師的要求
教師應有愛心和激情,調動學生的熱情,激活學生求知的欲望,提高教育和學習的效率;教師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師不斷開拓創新,提升專業發展水平的必備素質;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要對每個學生的不同發展狀態與所需幫助做出及時的判斷,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適時,適度地指點,讓每個學生在得到教師幫助的同時感受到教師的真摯期望;教師要有交流與組織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時,要及時指導,教師與學生交流時,要尊重學生的見解,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在布置前置性作業前,先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備好課,掌握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每次的前置性作業要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師要對教學目標把握明確,準確。前置性作業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設計的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學生知識的鞏固,思維能力的提高以及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如果教師設計前置性作業時脫離了目標定位的背景,課堂學生的交流就只停留了泛泛而談的淺層上,教師就不能引領學生進行有效地交流和提升。
二、精心策劃前置性學習內容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數學課,關鍵是做好課前準備。在每節課之前老師都要給學生布置前置性學習小研究,學生必須在課前按教師的要求,根據第二天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通過網絡、書本、家長等去了解大量的有關知識和信息,整理資料、自覺預習并記錄預習成果。否則在課堂上將無法進行合作交流與展示。因此,教師要提前策劃好前置性學習小研究的內容,引導學生先學。
只有課前讓學生做好前置性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才有課堂上學生思維的清晰,合作的協調,積極的發言,滿懷的自信等最佳表現。在我布置前置性作業的時候,有的學生毫不掩飾地對我說:“我們非常喜歡做前置性學習小研究,提前收集上課時所需的資料,這樣我們就可以在課堂上講得最好,表現最棒!”
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有精彩的表現,前置性學習任務的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旨在引發每個學生思維,釋放每個學生的潛能。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一課中,老師在課前布置了這樣三個前置任務:第一,找出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例子;第二,畫幾個平行四邊形,并猜想平行四邊形有哪些性質或結論;第三,如何驗證你的猜想。這三個問題,涵蓋整節的學習內容,且簡單、根本、開放,學生完全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觀察、探究,自行獲取知識,學生擁有自由的探索空間,興致必然極高,思維必然十分活躍。因此,本節課上,教材中共呈現平行四邊形的三條性質,結果學生共討論出六條,不僅僅是學生的結論遠遠地超越了教材,重要的是學生的獲取過程與驗證方法多種多樣、百花齊放。
三、嘗試練習預習法
前置性作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自己即將學習的內容之前,先進行自主性的預習加練習和思考,是為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和展示匯報提供知識積累。因此,教師一般只給學生交代學習的任務,不宜過細的明確作業如何做,問題如何思考等,應當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最壞的可能就是即便從同學那抄襲)完成自學任務。
對于計算類新授課、練習課,預習時先進行嘗試練習,遇到疑難再返回預習例題,然后再嘗試練習。通過嘗試練習,可以檢驗同學預習效果,這是數學預習不可缺少的過程。數學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一大特點就是要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同時經過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數學知識,要讓同學通過做練習或解決簡單的問題來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動手操作預習法:對于公式的推導等操作性較強的知識,要求同學在預習過程中親自動手去實踐,通過剪、拼、折、移、擺、畫、量、觀察、比較等活動,體驗、感悟新知識。因為課堂中有動手操作的內容,自然少不了要通過熟悉教材,了解操作過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課前準備好。同學只有親歷了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