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魏萌
農業生產周期長、風險大,農業生產者不僅面臨著自然、市場、農產品質量等風險,還面臨著人身、財產等風險。因此,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業保險的支持和保護。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農業保險的覆蓋率取得了較大提升,但仍存在供需失衡、政策補貼單一、補貼范圍窄、農民主觀接受度低等問題。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迅速崛起,農業保險在保障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及農業發展發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同時也為農資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之一,每年的農業受災面積達數億畝。長期以來,農民“靠天吃飯”的問題都未得到有效解決,而完善的現代農業保險體系正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所在。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主要以政策性保險為主,商業性保險為輔。這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實踐的結果。據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李曉林介紹,政策性農業保險是市場經濟國家扶持農業發展的通行做法,具體來說就是以保險公司市場化經營為依托,政府通過保費補貼等政策扶持,對種植業、養殖業因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的保險。
中國的農業保險起步于1930年代,新中國成立后,又經歷了從政府引導到純商業化運作,再到政策性補貼的衍變,可謂一波三折。李曉林告訴記者,我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中逐步形成的:2004年,原中國保監會選取9個省區(市)正式啟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2007年,財政部選取6個省區拿出10億元進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2011年財政部又選取四川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進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績效評價試點工作;2012年,財政部將試點范圍擴大到4個省區;2013年,農業保險補貼績效評價試點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了10個省區,至此,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初步形成。
實踐證明,受傳統農業高風險、低利潤等因素影響,在沒有政府的支持下,農業保險很難持續下去,而純粹商業化的運作又會與農業保險的公益性特點產生矛盾。因此,只有在政府的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中國的農業保險才能起到對農業發展的持續保護作用。自2007年中央財政啟動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以來,我國農業保險實現跨越式發展,逐步形成了“政府扶持引導、保險機構市場運作、農民自愿參加、部門協同推進”的發展模式,建立起覆蓋全國所有省份、基本覆蓋農林牧漁各個方面的農業生產風險保障體系。
截至2017年底,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2007年的51.8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477.7億元,平均增長率為10.47%;農業保險賠款從29.75億元增長到366.10億元,平均增長率為13.59%;提供的風險保障從1126億元增長到2.8萬億元;參保農戶從4981萬戶次增長為2.13億戶次,平均增長率5.43%;承保農作物從2.3億畝增加到21億畝,平均增長率為10.38%;農業保險已經覆蓋了所有省份,承保農作物有200多種,其中,玉米、水稻、小麥三大口糧作物承保覆蓋率已經超過70%。農業保險在提高農業抗災減災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等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當當前,我國農業保險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和短板。對此,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李曉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短板主要集中在市場供需失衡、政策補貼方式單一、補貼范圍較窄等幾個方面。
首先,從農業保險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由于我國農業生產呈現為小農散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存的二元特征,兩者在生產經營模式、風險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巨大,對于保險的態度和需求也大為不同。李曉峰舉例說,小農戶的生產多以自給自足為目的,規模有限,且大多在農業生產之外還有其他收入來源,對農業風險并不敏感。“以水稻政策性農業險為例,按照每畝20元的保費計算,各級政府承擔80%,即16元/畝,農戶只需承擔4元/畝,但即便如此,很多農戶也不愿意投保。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爭取國家補貼,將投保農業險與享受其他農業補貼掛鉤,使原本自愿的農業保險變為半強制性,也引起了小農戶的強烈反感。”李曉峰介紹說,“另一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大,且多以農業為核心經營項目,一旦出現較大的農業風險,會直接影響其再生產能力,因此對農業保險的需求更為迫切。而我國當前的政策性保險遵循‘低保障、廣覆蓋’原則,并且主要保障的是直接物化成本風險,忽略了人力、土地流轉、設備設施等綜合成本,無法有效彌補損失,對于大戶來說杯水車薪。”
李曉峰認為,小農投保不積極,大戶因保障水平低而不愿投保的現象,反映出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服務機構少、風險保障水平偏低,以及與市場多元化需求脫節等問題。除此之外,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和地域條件的差異性,農業保險在承保、定損、賠付各環節程序復雜,流程較長,農民對由于防災防損、精耕細作、生產自救等措施不同造成的產量差異所導致的理賠差異無法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種植者的投保意愿。
其次,由于政策性保險的大部分保費由中央、省級、市縣的財政負擔,導致我國的農業保險長期依賴財政補貼,許多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因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使農業保險補貼難以及時到位。同時,受政策制定與執行的滯后性影響,各地農險的保障范圍和品種有待進一步增加。對于上述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2015年,我國的政策性農業險在原有自然災害的基礎上,將旱災、病蟲害、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責任納入保險范疇;2017年,又面向新型主體推出農業大災保險產品;前不久,中央又將主要糧食作物的制種環節納入財政補貼保險的范疇中。此外,如價格保險、收入保險等試點業務也在加速推進,由保自然災害風險向保市場風險擴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對于帶有公益性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承保機構,李曉峰建議,要想補齊短板,必須充分了解不同種植戶的差異性需求,并貼近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因地制宜,按需設計多層次的險種,并通過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科學嫁接,提升精算能力,從而更加精準地控制風險、提升效率,從而更好地發揮農業保險的“穩壓器”和“保護傘”作用。
農業發展離不開金融服務的支持,從產業閉環的角度來看,農業保險是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農業產業鏈條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豐認為,農業保險不僅可以對農業產業的供應鏈提供保障,還可以為相關企業的融資保障提供服務。例如,有些地方性銀行推出了銀政擔類的農業貸款產品,具備一定條件的規模種植戶可以憑借農業保單或者貸款保證保險單,獲得可觀的農用專項貸款,用于購買化肥、種子、農藥、農機等農資產品或生產相關的其他服務,有效緩解新型農業經營者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對于上述論斷,魯西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姜吉濤深表認同。他認為,除了融資和增加征信的附屬功能,隨著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和保障力度進一步增大,以家庭農場、合作社、種植基地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將進一步增強。在一些試點地區,由于投保了價格和收入保險,在農作物出現價格下跌時,農戶的市場損失將由農業保險公司承擔,使農戶的農業投入熱情增強,同時也有利于高技術、生態型的農資產品的推廣,間接對農業的綠色高質量發展產生有利影響。此外,有了農業保險,農民賒銷化肥的概率也會大為降低。
湖北省農業生產資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也對農業保險的普及表示歡迎,據他介紹,湖北當地的一些農資公司已經看到了農業保險的廣闊前景,并從社會化服務的角度與當地的農業保險公司展開產業鏈金融的合作。他認為,農資企業涉足農業保險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農資企業有健全且深入田間地頭的銷售服務網絡,與農民親近,在推廣業務時更容易得到農民的信賴;其次,向農民提供農業保險業務,是農資企業向農業產業鏈延伸發展的必要環節;再次,通過互補合作,農資企業可實現跨界升級,如憑借遙感和大數據技術,可以建立以作物及市場為標的的災害統計數據模型,幫助農民主動預防和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
從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區域產量指數保險、天氣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是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指數保險的主要險種,具有很大優勢,能夠推動保險業職能轉變,由過去的風險治理到決定資源配置效率。在國家持續增強政策性補貼廣度和深度的基礎上,未來我國農業保險需要市場去拉動發展,同時也需要農資企業的深度參與。不難預見,隨著農業保險與農業生產的逐步貼近,其與農民的距離一定會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