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衍德(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主任)

要建立耕地質量保護多渠道投入機制。聚集資源,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則,通過完善土地出讓金政策,爭取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同時,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從而加大對鹽堿地改良資金的投入。聚合力量,充分調動科研機構和企業力量,加快研究低成本、易于大面積推廣的鹽堿地改良治理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修復技術,加快成果轉換應用,推動耕地質量保護取得實效。
加快鹽堿地改良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的任務,是各級農業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需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助力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在原則上,堅持生產和生態結合、工程和農藝結合、用地和養地結合的“三結合”原則。在路徑上,主要是“灌水壓鹽、土壤調理、改革種植制度、培肥地力”四個方面。加快鹽堿地改良,需要采取針對性措施,有力有序推進。一是加強規劃引導。要根據鹽堿地改良的需要,制定好規劃,明確目標思路、重點任務、技術路徑和保障措施,集中力量、集中資源、加快推進。二是加快集成創新。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集成組裝一批適應不同區域、不同種植制度的鹽堿地改良技術模式。要邊集成、邊推廣、邊完善,不斷打造升級版,提升改良的技術水平。三是加大政策扶持。要結合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鹽堿地改良,建設一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環境優良的高標準農田。四是強化機制創新。要創新思路,加快構建上下聯動、多方參與的工作格局。在組織方式上,搭建新產品、新成果的展示比拼大平臺,科學篩選鹽堿地改良的技術方法。在推廣模式上,探索將鹽堿地改良與扶貧扶困工作相結合,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有效機制,初步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農科教結合、農戶受益的耕地質量保護提升新機制。
柯炳生(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

治理好鹽堿地,通過改良后使鹽堿地恢復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建設生態文明產生巨大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鹽堿地改良是一項緊迫的任務。一方面,耕地高強度、超負荷利用,使耕地質量退化問題突出,像東北黑土層變薄、華北平原耕層變淺、西北地區耕地鹽漬化、南方土壤酸化等。我國耕地退化面積已占到耕地面積的40%以上。另一方面,耕地污染問題突出。面對耕地質量的嚴峻形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任務艱巨。鹽堿地改良將是對我國耕地資源的有益補充。鹽堿地利用潛力巨大,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后備耕地戰略資源。
現代科學技術是耕地保護和治理的基礎支撐。鹽堿地改良要綜合利用工程、化學、物理、生物等技術所形成的合力,根據不同地區的條件,采用定制化的技術方案。包括技術方面的創新及有效集成,特別是在技術的研發過程中要注重將技術的先進性與經濟的可行性緊密結合,因地制宜。
鹽堿地改良需要政府強力推動。要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積極給予鹽堿地改良項目以政策支持、資金支持等全面的協同助力。搭建好改良平臺,組織好試驗示范,為鹽堿地改良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鹽堿地改良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這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充分發揮企業的技術優勢、產品優勢、服務優勢等,通過政企合作,最終把改良工作有效落地。科學技術和綠色生態是農業發展的大前提,巴彥淖爾市五原縣鹽堿地改良治理示范建設工作成效明顯,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建議今后在實踐方面積極探索,可更加有針對性地研發適合的先進技術,適當探索商業模式,以期收獲其他更多可能性,多增加政企合作的試點經驗,善于探索創新鹽堿地改良治理模式,實現鹽堿地改良治理技術的最佳效果。
鄭海春(內蒙古自治區土壤肥料與節水農業工作站站長)

自2016年,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立項“河套平原鹽堿地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后,2017年2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了《內蒙古自治區“改鹽增草(飼)興牧”示范工程實施方案》,遵照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先做好示范”的指示精神,五原縣率先啟動實施5萬畝“改鹽增草(飼)興牧”試驗示范項目。
通過大破大立實施農田配套,實施激光平地4.5萬畝,達到工程量95%;排溝清淤整治38條,合計46.14公里;實施農防林1200畝,栽植各類苗木12萬株,早酥梨經濟林500畝,庭院經濟林260畝;實施滴灌2000畝,鋪設輸水管道45.7公里;硬化項目區主干道路20公里,現在已實現“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溝相連、林成行”的治理格局,農田地力平均提升兩個等級。
鹽堿地改良初步成果的取得,經驗在于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政府主導推動是開展好鹽堿地改良的決定因素。
必須堅持群眾主體。堅持群眾事、群眾議、群眾干。通過“五級聯動、五方推動、五措并舉”,提高干部群眾積極性、社會力量的參與性。
必須堅持技術集成。技術集成是解決多年鹽堿地治理難題的關鍵,通過綜合研判使用效果,篩選合適的整治方案。
目前,鹽堿地改良探索實踐了流轉企業的新型經營合作模式,為農企雙贏提供了有力保障。科研院校初步篩選和試驗了一批具有較好耐鹽堿性的牧草、糧經作物、綠肥等優良新品種。優選了一批生物型、化學型的復合生態改良劑與調理制劑,暗管排鹽、上膜下秸、節水灌溉等關鍵技術研發初見成效。項目實施企業試驗示范地塊的牧草、食葵、水稻等作物在輕、中度鹽堿地上長勢良好,對比試驗效果顯著。鹽堿地水產養殖、地下水抽咸換淡、油菜覆膜播種等特色技術的試驗工作進展順利。
張廣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人民政府縣長)

科技引領,搭建平臺。搭建技術研究平臺聘請國內17家鹽堿地治理頂級科研院所和30位權威專家,組成改鹽專家團隊。提供100多畝專家試驗田,實施22項科研課題研究,開展項目規劃設計、改鹽技術研究、改鹽模式論證、改良技術評價。搭建試驗示范平臺,根據不同鹽堿地類型,采取“改、用、留”的方式(改:成本低、基礎好的進行改良;用:成本高、易返鹽的發展水產養殖和水稻種植;留:地勢低、基礎差的作為積鹽累鹽、干排鹽功能區),設置輕度、中度、重度鹽堿地和堿稻種植、高密度水產養殖等10個試驗區2800多畝。搭建交流展示平臺,建成改鹽增草(飼)興牧專家工作站和展覽館,開展水鹽動態監測和大數據分析,通過實地、圖片、數據、模型等對比、集中展示改良前、中、后效果。
企業帶動,突破創新。創新產業體系,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模式,集中流轉土地1萬多畝,引進14家企業,發展三大產業:一是生態循環養殖業;二是鄉村旅游產業;三是光農立體產業。創新生產體系,項目區圍繞土地、技術、品牌等生產要素,建設農業現代化示范園區。一是農田配套,高標準完成土地平整、灌排配套,農田地力平均提升兩個等級。二是立體改造,大面積實施“五位一體”工程,疊加實施暗管排鹽5600畝,上膜下秸2000畝,全方位、立體式推進鹽堿地改良。三是品牌提升,圍繞“天賦河套、世界共享”品牌發展戰略,項目區全部開展“四控”行動。創新經營體系,依托項目區內龍頭企業帶動,通過“基地+企業+合作社+農戶”,形成農企利益模式,推進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品牌共創,實現了企業、合作社、農民三方共贏。
統籌推進,振興鄉村。在做好項目區建設的同時,增加發展要素,努力推進鄉村振興樣板區、綠色產業集聚區、生態文明示范區、美好生活共享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