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最近,北大才女張培祥寫于十幾年前的文章《賣米》再次意外地在網絡上被很多人閱讀轉發。說意外,是因為這篇舊文此前曾因為情真意切,加之作者曲折的人生故事而被人熟知;十多年后世事變遷,這篇文章再度被關注,真讓人有一種不勝唏噓之嘆。
但細想,《賣米》的再度受關注也不意外。最近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農產品銷售領域出現的問題,從“悲情蘋果”到“供銷菠蘿”,無一不指向農業一直存在的“賣難”問題。只不過《賣米》更具有代表性、且更能觸動人們的情感。
農產品的“賣難”問題由來已久。“賣難”可稱得上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過剩的一種“甜蜜的煩惱”。但曾經的“甜蜜”延續到今天已經越來越苦澀、難堪。為什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已經這么多年了,“賣難”問題還在困擾著農民?我們何時能夠不再看到張培祥所描繪的那個有米難賣的傷感畫面?
客觀講,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農業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但由于我們地少人多等農業自然稟賦和小農生產方式的局限,在解決13億人溫飽問題之后、吃好問題之時,小農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關系始終是需要推進的重點領域、重要環節。過去我們認為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減少農民,解決農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業的規模化。近些年在城鎮化帶來農村人口轉移的背景下,農業土地流轉、農業托管等多種形式不斷推動農業提升規模化,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主體不斷興起壯大,目前中國的人口結構已經處于城鎮人口大于農村人口的新的時期。但中國農村人口要轉移多少才好?農業規模多大才合適?農民如何才能成為中國夢的建設者小康社會的共享者?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的我們,給出自己的答案,找到成功的路徑。而這一點沒有誰能給出我們現成的方案。
因此,《賣米》的難題不太可能簡單靠人口轉移和規模化來解決,需要按照“五位一體”“四個全面”的戰略統籌,在“鄉村振興”的建設中探索新路。中國農業主體的小農模式和適度規模將會是中國特色農業相當長時期的常態,我們需要在這個前提下耐心務實久久為功。比如鄉村振興的第一個目標“產業興旺”是重要的基礎,要從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入手,根本長久地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要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新格局。這里面就有一個大而強與小而美的關系。中國農業要做大做強,與農戶在現實條件下如何通過“小而美”實現小康,是并行不悖的。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引領下,在農村電商普及的支持下,在精品農業發展道路上,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張培祥的《賣米》故事一定會有一個新的結尾!新時代的農民也一定能續寫出《賣米》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