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魏萌
云南永勝、寧蒗等地5000余噸紫皮大蒜滯銷,價格從往年的每公斤5元跌至0.7元;湖北棗陽近6萬斤桃子滯銷,大多被遺棄路旁或倒入魚塘;廣東徐聞上億斤菠蘿滯銷,最低5分錢/斤也無人問津……今年4月以來,各地農產品滯銷的現象此起彼伏,究其原因,除了天氣、災害、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外,更主要還是農民盲目跟風、分散經營,以及落后的種植習慣導致農產品結構單一、產品質量差,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所造成的。農產品滯銷背后所折射出的種植結構不合理、生產方式落后、流通渠道單一、供需關系失衡、產業鏈短板等深層問題,給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嚴峻考驗。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正處于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的關鍵時期。2018年是“中國農業質量年”,國家對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農業供給體系質量、農業結構布局質量、農業產業發展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質量興農已吹響了強勁號角,作為服務“三農”的主力軍,面對現階段農產品賣難、農民增收難、農業升級難的問題,農資企業如何在助力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等方面發揮其天然優勢,順勢而為,引導農民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隨著土地流轉加速和種植大戶的崛起,農資行業服務“三農”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助力農業提質增效,幫助農民豐產增收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此,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漢卿表示,近年來,農業生產成本逐步提高,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一方面糧食價格持續低迷,另一方面農副產品滯銷時有發生,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造成了嚴重的打擊。農資企業需要思考的不再是多賣幾袋化肥,而是要通過持續的技術、產品、服務升級,幫助農民提高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和風險,生產出適銷對路、品質卓越的農產品,增產的同時能夠切實增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傳統肥料已經嚴重過剩,但與此同時,農民的種植技術和肥料利用率卻沒有相應的大幅提升,并日益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道障礙。針對上述問題,河南心連心化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慶金認為,作為生產企業,應通過持續的技改,提高肥料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同時結合配套的農化服務幫助農民減肥增效,提高作物品質。金正大集團山東東部大區總經理程尚仁也表示,從最初的單品到后來的套餐肥,再到全程營養解決方案,農資產品和服務的每一次升級都是基于農民的實際需求。與以往不同的是,農民現在最需要的是服務,尤其是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金豐公社是一個很好的范例,通過整合全球資源,真正打通了農業從種到收再到加工、銷售,從農資、貿易到金融等各個產業鏈條,從而幫助農民實現“減肥減藥減成本”和“增產增收提質量”,使農產品賣難問題迎刃而解。
記者手記
提升農業質量的關鍵在于人
農資是服務“三農”的行業,但歸根到底是服務于人。因此,在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農資企業應格外關注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養和引導。
2017年,國家出臺了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明確了新型經營主體的地位作用及相關政策。截至目前,全國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已有近300萬家。不難預見,農資行業未來的主要服務對象正是這些新農人。但與此同時,基于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資行業在服務大戶和新農人的同時,應通過扎實有效的服務,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統籌兼顧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通過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用先進的理念、技術、產品和服務,引導小農戶提高種植技術,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的快軌道,共同分享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增值收益。
化肥、農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的化肥、農藥施用量過多,不僅增加了農民的生產成本,也影響了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表示,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實現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具體來說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示范帶動,在果菜茶等用肥、用藥量大的作物優勢產區,推進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和全程綠色防控試點;二是加強集成創新,開展協作攻關,分區域、分作物集成組裝一批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重點推廣化肥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水肥一體等技術,應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三是支持產品創新,重點研發高效緩釋肥料、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等新型產品,積極推廣先進施肥施藥機械;四是加強機制創新,加快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統配統施、統防統治服務,推進農企合作,支持企業共建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示范基地。
農業的綠色發展和農產品的質量提升與土壤的健康與否息息相關。事實上,在調土養地的理念推廣和實踐方面,農資行業始終走在前列。不論是云天化、金正大、紅四方等肥料龍頭企業,還是雷邦斯、諾威特、佐田氏等以新型肥料為主的企業,近年來紛紛將研發重點轉向具有土壤改良功效的產品。對此,山東佐田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辛寒曉表示,中國地少人多,作物連作和化肥不合理施用導致土壤板結、酸化、鹽漬化等問題嚴重,土壤改良已經成為農資行業的共識和方向。以功能性微生物肥料為代表的產品具有使作物增產增效,改善作物品質,改良和修復土壤,增強作物抗逆性等功能,是調土養地的好幫手。他建議,農資企業應在加強相關產品研發的基礎上,將營銷與農技服務有機結合,把微生物和腐植酸等高品質有機肥推向全國市場,并加強專業農化服務隊伍的建設,進行服務升級,為種植戶提供以土壤修復、品質提升、減肥增效為核心內容的作物全程營養解決方案,實現作物的高效產出,從而為農業供給側改革和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等重大改革舉措,為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和品牌強農戰略奠定了制度基礎。富優基尼生物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輝認為,過去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模式,由于是靠天靠經驗吃飯,農產品品質沒有保障,故而沒有市場競爭力。土地流轉后,規模經營的種植大戶,更加注重科學施肥、田間管理,甚至通過訂單農業的標準化生產模式,提高作物品質和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因此,打造品牌農業是幫助農民持續增收的必由之路,規模經營和標準化生產,是實現品牌農業的第一步。
為了更好幫助農民增產增收,一些傳統農資流通企業也參與到土地流轉以及農作物的收儲、加工等環節中。以江蘇蘇農農資連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例,他們根據農村土地規模化種植和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發展新需求,與現有的種植基礎良好、產業基礎堅實的專業合作社合作,開展全托管、半托管、菜單式農業社會化服務,逐步形成了“通過服務帶動貿易,通過貿易加強服務”的良性循環。一些地方農資公司,在打造品牌農業方面也有許多有益的探索。例如,江西中波供銷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江蘇通聯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以糧食收儲烘干為切入點,由種植業向農業加工延伸,投資新建大米加工設備,在逐步實現由農田到餐桌全產業鏈輻射的同時,徹底解決了農民的種植顧慮和糧食價低賣難問題。
有了優質的產品,還需有優質的平臺和渠道才能真正打造出有生命力的農業品牌。蘇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陸立新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以保障農民利益為根本,而品牌強農是農民持續增收的有力保障。關于農產品上行的渠道問題,他建議,利用互聯網思維,為農資和農產品的連鎖經營插上電商的翅膀,應積極構建區域電商平臺,采取傳統批零渠道線上和線下融合發展等多樣化手段,幫助農民拓寬銷售渠道,使優質的農產品通過優質渠道的擴散效應,形成品牌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