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化集團公司 臧玉華
我只想叫它鋪子,而不是店,這讓我有懷舊感。
巴掌大的地方,擺著兩臺縫紉機,燙衣板在門外招牌下,大部分時間夫妻兩人都是頭抵頭做事。兩只塑料凳,我坐一個,另一個凳上的女人嘴巴始終合不攏,誰坐她旁邊,都有機會被“淋幸”,像路遇灑水車,被噴一些唾沫星子。當然這有些夸張,我只是形容鋪子有多促狹。這么促狹的地方,忽一陣奇異的香,又擠進一個穿包臀裙的女人,還沒進門,就把衣服扔到男主的鼻子下面。
這個女人,極有可能是附近服裝店的小老板,或者是老主顧,要不哪來的跋扈?插了隊還理所當然?鋪子里的男主沖我笑了,我能怎么辦呢?表面風輕云淡,內心不悅。
想必大家應知道這是個什么鋪子吧?專門鎖褲邊、換拉鏈、釘扣子的地方,我還真不知道該叫什么名,招牌上有這幾字:許師傅、進口機器、專業密拷、機織毛衫、美甲、紐扣大王夾雜一起,同行三五家,不是隔壁,就是對門,在一條逼仄的巷弄里。
這條巷弄與主街平行,都是東西走向,主街上的店面要大很多,也嘈雜很多,播放器不斷播放著“大減價,虧本清倉”,要不就是流行曲。主街庇護在懸鈴木和香樟樹的下面,商鋪林立,什么服裝鞋帽出售、金銀珠寶加工、過橋米線、音像制品、奶茶店、糕餅屋等,也有挑擔子賣黑烏烏的桑果、黃絨絨的鴨苗。
這條街只要一段日子不光顧,有的店就找不到了,一打聽,不是改頭換面,就是改朝換代,反正一條街折騰個不停。摩肩接踵是曾經的風景,曾經,這條街是小城商業中心?,F在來此消遣的,大都沖著美食、處理商品和傳統手藝。那些依舊做得風生水起的店鋪,在時代洪流中早已改變經營模式,學會向互聯網妥協,線上線下雙管齊下。
許家鋪子不在此列,街上的興盛衰敗似乎與它無關,它在巷弄一待就是20多年。存在是有理由的,誰會為褲腳、拉鏈找網店快遞來去?還不夠運費的,行業性質決定鋪子一貫的實體方向,此外,做事靠譜、技術好也是其中的原因。不過,城市的擴延,商業網點的分散,使許家鋪子的光景不如從前,早已過了鼎盛期。
前不久網購一件連身裙,較為顯胖,而我又實在喜歡它的顏色和款式,便將它交予許家鋪子。在臨時拉簾的試衣間換上裙子,對著兩裁縫轉了360度,兩人稍做討論,便讓我脫下,在裙子的腰上打幾個細褶,再穿上,再脫下,如此反復,直到我滿意為止。
如果我愿意做個傾聽者,很容易就知道“一鋪養一家人”的事,據說許家這20年購置了兩套商品房,大女兒在韓國留學時,涉足代購行業,至今,生意做大,小兒子開車為許家鋪子送貨。
網店是許家鋪子孕育出的新希望,店鋪是網店固守的大本營,網店與實體店并存,是許家的運營模式,也是現階段大環境的商業現象。
那年我去嘉興,裙子的拉鏈壞了,而又在趕赴飯店的路上。這時我才知道,自己與這類修修補補的巴掌大的小鋪子有多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