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立剛 青島即墨市金口鎮人民政府 山東青島 266213
新時期背景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我國當前主要建設方向。為了更好的促進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家提出美麗鄉村建設新課題,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積極影響。
當前我國城鄉二元化問題及三農問題較為嚴峻,農村工業化水平遠遠低于城鎮,造成農村生產水平和效率低下,城鄉貧富差距始終存在。另外,由于農村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部分農村環境問題不斷凸顯,資源呈現出枯竭狀態,難以保障未來農村經濟發展。鑒于上述原因,第十八屆三中全會中,習近平總書記就當前新農村建設相關事宜發表講話,其中提出應建設背離鄉村,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中國農村人口基數龐大,無法僅通過城鎮化來提升農村人口生活水平,因此,通過加強新農村建設來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為了滿足廣大農村群眾的實際需求,應通過美麗鄉村建設來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與此同時,美麗鄉村建設也能夠滿足當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確保農村生態環境得以改善,通過治理農村生產及生活污染,提高當前農村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廣大農村地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生態文明是繼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通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方式,促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當前我國建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從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1]。也就是說,現階段我國生態文明成為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工作,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中,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實現城鄉生態環境共同發展的最終目標。
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對于資金的需求量較大,尤其在美麗鄉村建設早期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來開展項目啟動工作,單純依靠各級政府的財政撥款無法滿足美麗鄉村建設實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美麗鄉村發展水平。因此應將市場運行機制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之中,發揮市場機制的重要作用,合理擴寬美麗鄉村建設資金獲取渠道,優化資金結構,緩解政府壓力。因此,應積極鼓勵民間社會資本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之中,針對民間社會資本的投資行為,應予以一定的政策鼓勵,從而激勵民間社會資本源源不斷的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提升美麗鄉村的建設速度。例如,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一些服務設施與娛樂設施,可采用公開招標的形式來吸引民間社會資本投入,建立政府、社會、市場、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2],進一步促進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的發展。
現階段,全球生態環境問題較為嚴峻,各個國家均在不斷探索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點[2]。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應轉變當前農村經濟形式,將傳統粗放型農村經濟模式向生態文明型農村經濟模式轉變,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基礎之上,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誠然,這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項目,需要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當前,可采用旅游業來帶動農村環保經濟建設,從而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目標。例如,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來發展相應的旅游經濟模式,諸如:自然景觀鄉村旅游模式、歷史建筑鄉村旅游模式、民宿旅游模式等等。通過對農村情況進行調查,整合農村內部旅游資源,進而大力發展美麗鄉村旅游經濟水平,提升農村旅游產業競爭力。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各個農村之間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應重視這種農村文化差異,大力發掘農村現有的文化資源,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農村文化底蘊深厚,值得發掘和研究的項目較多,可與高校展開合作,由相關專業的教師帶領學生發掘當地農村文化資源項目[3],政府予以撥款,以保障項目的正常進行。常見的農村文化資源包括:土特產、民俗、田園風景、古建筑、特色美食等等,這些均可以作為文化資源加以大力挖掘,進而實現生態文明的美麗鄉村建設。
誠如上文所述,當前我國農村中粗放式生產現象較為普遍,造成了嚴峻的農村環境問題。因此,應加強農村生態農業生產模式,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滿足廣大農村群眾對優美農村生態環境的需求。首先,應控制農業投入品的質量,選擇環境友好型投入品加以推廣,其中包括種子、種苗、農藥、獸藥、化肥、飼料、添加劑等等[4]。其次,減少化學性農藥的使用,一些毒性較大的農藥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影響,應大力推廣生物及物理病蟲害防治模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最后,建設農村生態型生產,利用微生物分解技術來實現農村物質閉路循環[5]。例如,種植產生的廢棄物用于加工畜禽飼料,畜禽飼養過程中的糞便及廢水,作為沼氣原料提供電力及熱力,沼渣與廢液可為農作物提供養分。通過這種物質閉路循環模式,不會產生任何廢料,確保在提升農村經濟的基礎之上,避免農業生產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綜上所述,為徹底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和生態環境問題,美麗鄉村建設成為當前農村首要發展方向,因此,應重視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以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工作目標,為廣大農村人民建設幸福家園。
[1]王松良,克勞德·考德威爾.生態學:生態文明時代的核心學科--以鄉村生態學對建設美麗鄉村的指導作用為例[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9(3):14-18.
[2]陳錦泉,鄭金貴.生態文明視角下的美麗鄉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9):540-543,544.
[3]于洋.“美麗鄉村”視角下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J].農業經濟,2015(4):7-9.
[4]郭占恒.“兩山”思想引領中國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7,33(3):20-25.
[5]何成軍,李曉琴,銀元,等.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耦合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6,35(5):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