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乃木沙、戴瑞恒 中建八局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0
地鐵站的垂直方向,一般不適合建設居民樓,因此發展地下商業和地上底區商業,配套高層辦公,是合理利用空間的首選。地下空間很難像地上建筑那樣隨意拆除改建,地鐵站及聯合開發的空間,在某種程度上可算作永久性建筑。因此在規劃設計階段應優先采用適應性強的結構形式,為改擴建留出余地,為周邊地塊預留接口。增強空間彈性應變力,利于創造、開放、可持續的地下地上空間綜合利用模式。
對于地下空間,光線除了能解決基本的照明需求,還具有彌補方向感缺失,消除地下空間單調、封閉、壓抑、隔絕等消極影響的視覺心理作用。自然光因其光源自然舒適而廣受歡迎。據數據統計,地下建筑中,照明能耗約占總能耗的50% 以上,而人工照明散發的熱量,又增加了空調設備的制冷負荷。因此合理的采光模式,減少照明能耗對于綠色地鐵站具有決定性影響。在位于城市道路下方或繁華地段的地下空間,當難以設置采光天窗時,光導管等間接采光系統是較好的選擇。光導管,即導光管采光系統(Tubular Daylighting System)。是一套采集天然光,并經管道傳輸到室內,進行天然光照明的采光系統。工作系統分為三個子系統:采光系統、導光系統和漫射系統組成。子系統中含有的主要部件包括:采光罩、防雨帽、固定環、直筒、彎管、延長管、漫射器、裝飾片及其他輔材。光導管照明系統具有節能、發熱量少、維護簡便、舒適健康、效益高、壽命長等特點。但由于初期投入較高、技術難度高、受氣候及時段等因素影響,限制了當前光導管技術的應用?,F階段,人工光源依然是地鐵站照明的主力軍,相較于傳統光源,LED照明具有體積小、節能、壽命長、高亮度環保等特點。但是其價格也相對高于傳統光源,同時LED光源所配套的燈罩、燈片等輔助照明器材又存在質量上參差不起的特點,往往光源沒有達到使用壽命,卻需要花費一定人工對其輔助材料進行更換,所以選擇配套的質量可靠LED光源,作為輔助照明是綠色地鐵站的首選。
衡量地下空間舒適度的物理指標,最重要的是空氣質量,組織合理且高效的風流動機制,是綠色通風系統的關鍵。通風方式可分為自然、機械、自然與機械結合三類。按照形成原理,地鐵站內自然通風又可分為熱壓通風和活塞通風。地下空間首選的通風方式一般是設置地下中庭或通風井,貫通上下的豎向空間與室外空間連通形成煙囪效應,促進室內空氣的循環流動。該方式不僅節約空調能耗,還可兼顧自然采光,提高了乘客的感知舒適度。混合通風一般是對于沒有條件設置通風井,或因晝夜溫差大等氣候原因,而無法完全依靠自然通風的地鐵站,則可采用自然和機械通風相結合。實踐證明可調控的混合通風系統仍可做到相當節能,措施是在排風口設計能量回收裝置,并優化進出風口風帽,來提高空氣交換效率,保持風壓作用方向與熱壓作用方向一致等。針對不同空間而采用不同送風方式,也是綠色通風系統的體現,如乘客長時間滯留的區域采用點式送風,售票機和旅客候車長椅附近設置空調出風口,其它則采用放射式制冷方式。
廣泛選用可循環、耐久性強及體現地域文化性的本土材料是選材與節材的重要原則。地下建筑非結構性構件,大量使用的混凝土中摻入可循環材料,可有效提升混凝土的抗滲性能和力學性能,減少廢棄物排放,降低材料及工程成本。本土材料是綠色地鐵站建筑中的重要指標,一方面能大幅降低材料運輸成本; 其次,減少運輸過程對環境的影響; 第三,受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的影響,一般來講本地建材在各項性能上更適用于當地建筑; 第四,交通公共建筑具有傳播本地文化的義務。因此,應倡導推廣本土材料,打造地域特色,避免片面追求材料高檔,選材以耐久易清理維護的原則,在減少資源浪費的前提下創造高效舒適的乘車環境。在室內裝飾材料方面。地下封閉環境下新型室內裝飾材料可實現環保、節能、高效和改善視覺質量等功效。光觸媒的裝飾材料涂抹在普通材料上,通過類似光合作用,能產生催化和降解效果,具備滅菌、抗污、除臭和降解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軟膜天花能在不規則室內空間中發揮較強的塑造效果,且具有隔音、增光、保溫、耐久不變性、防菌、防水、方便安裝、色彩豐富、美觀 、安裝簡便等優點。
運用現代智能技術,發展生態型地下空間是未來地鐵站的趨勢之一。除常規的地鐵運行控制、火災預警等功能外,智能調控系統還能合理分配能源,控制屏蔽門系統,以減低空調系統及機械通風的能耗,甚至可結合光導管及屏蔽門系統實現太陽能和風能的采集利用。
現代高技術尤其是智能建筑技術和生態建筑技術是未來地下空間利用開發的重要方向。我認為綠色地鐵站建筑設計應打破唯技術論,從整體入手,將建筑置于城市環境中,通過地下空間與地上綜合開發的途徑探究根本性的節能與節地策略,動態性地考慮地鐵站的建設和發展,使地鐵站高效、節能和舒適的運營的痛時,也能有機的融入城市周邊城市功能運轉中,實現互利互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