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農化服務辦公室、中國化工企業管理協會徐興家
地少人多是我國的現實國情。我國不僅耕地資源數量有限,而且耕地質量安全風險較高、耕地生態環境脆弱。我國耕地總面積18.26億畝,人均不足1.4畝,為世界人均水平的40%左右。在現有耕地中,中低產田面積高達13多億畝,占耕地總面積72%以上,旱地和半干旱地約11.5億畝。
我國是當今世界上生產和使用化肥數量最多的國家。化肥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是我們在發展肥料營養方面,忽視了植物營養的全面性、多樣性及土壤健康和食品安全,不僅造成肥料的浪費,而且給環保增加了很大的壓力,致使目前我國土壤環境總體狀況堪憂,耕地質量下降,耕層變薄,有機質含量低,酸化凸顯,有的地區污染較為嚴重,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之一。隨著長期不合理地使用化肥,耕地的理化性狀、土壤微生物區系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耕地質量狀況總體堪憂,表土流失、土壤板結、土壤酸化、次生鹽漬化等問題突出,耕地土壤污染點位超標率19.4%,正在影響和威脅著人類的生產生活安全,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因素。為此,農業部提出到2020年中國農業要實現化肥零增長,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2016年5月28國務院頒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都把耕地修復、食品安全作為今年工作的重要內容;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長周健民等委員指出,“土壤問題直接影響到十幾億人的飲食安全。”
截至2017年3月,至少有20個省份已公布地方版“土十條”。地方版“土十條”的陸續出臺和即將于2017年出臺的系列政策文件,釋放出一個信號:即土壤修復需要重視,它不再是一個概念化的東西,將有200億市場。植物營養與土壤健康類產品等新型肥料有至少占我國肥料總量30%份額的發展空間,市場前景廣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農業的主要矛盾己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求和供應不足并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方面的主要方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證有效供應,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
2017年2月25日在宣傳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暨2017“三農”發展大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農辦主任、中央財辦副主任在分析當前國內農產品產供銷時,明確指出,2016年中國農產品的貿易逆差竟達385億美元,也就是說我們用385億美元買洋人生產的農產品。近幾年,中國農產品出現供大于求的結構矛盾。一方面是農業種植成本偏高和優質農產品偏少,導致農民種地不賺錢;另一方面是國際農產品進口沖擊越來越大。無形中增加了國內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果賤傷農在各地不時上演。他又分析指出,“大家都在講農產品賣不出去,供大于求。實質上講我國農產品是多了但不是絕對多,我們的優質農產品還遠遠不夠,我們花這么多錢去買洋人農產品,就是因為人家的比我們的質量過硬。”重要的原因就是肥料中營養元素的失衡與用戶不合理施用,帶來的耕地質量下降,直接影響到產品產量和質量。需要開發出既滿足作物生長,又有利于培肥改良土壤的產品,并指導農民合理應用,提高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和人體健康關系的認識,樹立食物鏈營養的觀念,做到平衡施肥,生產出優質農產品,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增加優質農產品的有效供應,使農民的效益不斷增加,而且農業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不斷提升。
幾十年來,我國的化肥工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農業增產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化學肥料生產國和消費國,同時也帶來了農業生產過度依賴化肥的不利局面。
然而,在生產和試驗中,人們發現化肥的增產作用在不斷降低。如上世紀60年代,每公斤化肥平均增產糧食20-22公斤;到70年代平均每公斤化肥增產糧食8-10公斤;80年代至90年代平均每公斤化肥增產糧食7-9公斤;目前每公斤化肥平均增產糧食5-8公斤。
造成化肥增產作用降低的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一是營養失衡,作物正常生長,目前公認的必需營養元素至少有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氯、鐵、硼、錳、銅、鋅、鉬、鎳等 17種。隨著研究的深入,可能還有更多的新元素加入到必需營養元素的行列。植物對各種營養元素所需的量雖然差異很大,但每種元素的作用是協同的。在化肥施用的早、中期,農業以農家肥為主,農家肥的特點是氮、磷、鉀三大元素含量較低,但其它中、微量元素含量豐富而全面,限制產量的是大量元素,因此施大量元素增產幅度大。隨著大量元素增施,農家肥用量越來越少,還有農作物的產量越來越高,從土壤中掠奪的中、微量元素越來越多,又不重視中、微量元素的補充,中、微量元素成了增產的限制因素。二是忽視對作物和土壤的調理,或者重視不夠。有機、生物類等肥料對土壤和作物有調理的作用,從發達國家農業來看,十分重視有機肥的使用。例如,歐盟肥料養分比例是化肥49%、有機肥49%、城市垃圾及廢料2%;美國肥料養分比例為化肥68%、有機肥32%。因此,在常規化肥作為植物營養主要方式的今天,必須提高對作物和土壤的調理認識,形成“多方調理均衡營養”觀念。
傳統的施肥方式和選擇的施肥產品,給農業可持續性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現代農業發展在呼喚智慧農業時代的到來。
責任編輯:雷雅茹 電話:010-63744189 郵箱:nzzk2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