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 指出,到2030年,全面構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環、智能、集成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被農業部選入“秸稈農用十大模式”進行重點推介的秸稈炭化還田技術,也在本次《導則》中成為“環保高效肥料農藥與生物制劑”集成示范項目之一。
據了解,“農作物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技術”是通過對農作物秸稈進行限氧熱裂化,生產出生物質炭基材料、木醋液和秸稈氣。生物質炭孔道發達,具有極好的保水保墑、提高氮磷鉀的利用率、改良土壤和鈍化重金屬的作用,用于生產土壤改良劑、生物炭肥、水體凈化劑;木醋液用于生產液體肥、葉面肥和殺菌驅蟲劑;秸稈氣用于生產蒸汽和發電。農作物秸稈通過上述方式綜合循環利用,避免了秸稈粉碎直接還田帶來的土壤碳氮比失衡、病蟲害加重、整地質量差、耕作耗能增加等弊端。
“農作物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技術”在實踐中展示出多項技術優勢,不僅是高效緩釋肥料的先進技術代表,更是對農業產業在秸稈綜合利用、土壤改良、農產品提質增收方面提供了綜合性的解決方案。該技術的核心是生物質炭,具有以下優點:具有豐富的孔隙結構,增加土壤的透氣性;解決土壤酸化問題(生物質炭pH為8-10);解決肥料中微量元素不足問題,有利于作物吸收各種營養元素,增加土壤肥效;對肥料和農藥有很好的緩釋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土壤的有機質,提升地力;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吸附土壤重金屬,有效降低作物中重金屬含量;提高地溫,有利于作物生長,提早出苗和成熟;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環境的修復;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
構建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破解我國農業農村資源環境突出問題的根本途徑。在農業農村部一系列政策的指導下,秸稈綜合利用和土壤改良事業必將加強綠色優質農產品和生態產品的供給,也將有力提升綠色農業發展的效益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