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吳江 黃敏

中國固體鉀資源十分匱乏,找鉀工作是發展中國鉀鹽、鉀肥產業的重中之重,也是鉀鹽行業發展壯大的根本和基石。為此,中國鉀鹽鉀肥產業發展60年以來,為打破“中國鉀資源赤貧”“鉀鹽無資源可尋”的論斷,從建國初期蘭州大學戈福祥教授上書政務院、提請國家對鉀資源進行深入了解、開發,到中國鉀鹽化學的開創者們挺進荒無人煙的察爾汗,再到無數鉀鹽研究院所齊頭并進、通力攻關,從此拉開了我國自主開發、生產鉀鹽鉀肥的歷史序幕。
中國鉀鹽鉀肥企業在我國西北地區的破局突圍,結束了我國鉀產品依賴進口的歷史,使中國這個貧鉀國家從此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在國際鉀肥舞臺上釋放出中國最強音。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國鉀鹽鉀肥行業的領頭羊,最大地發揮了企業作用,在茫茫戈壁上組建起一座現代化的鹽湖城,撐起中國鉀鹽鉀肥行業的一片天。
但是,保障鉀肥資源需要國家聲音,僅憑企業責任,無疑是杯水車薪。日前,《中國農資》記者對話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謝康民,聽他敘述“鹽湖人”珍視資源的心路歷程,以及保障鉀鹽資源的企業作為。
謝康民坦言,鹽湖股份公司對于鉀鹽資源視若珍寶,從開發利用到循環經濟,無一不是在敬畏資源、尊重資源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和布局。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鉀資源緊缺的國家,探明的可溶性鉀資源十分有限,且主要以鹵水鉀礦的形式存在。據國土資源部《二〇一二年全國礦產資源儲量通報》數據,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鉀鹽礦產地42處,查明資源儲量103483.99萬噸 KCl,其中,儲量 8526.23 萬噸,基礎儲量57774.78萬噸,資源量45709.21萬噸,90%以上的氯化鉀資源儲量分布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謝康民告訴記者,正視現狀,青海責無旁貸擔當起我國鉀肥需求供給的重任。
建國以來,中國通過多措并舉、多元布局等切實可行的方式,為中國農業糧食安全和鉀肥安全提供了保障,國內開發、國際采購、境外開發成為保障我國鉀鹽鉀肥行業穩定、可持續發展的“三駕馬車”。特別是多年來,在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的統一協調下,中國在國際鉀肥進口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時,隨著國際資源壟斷的日益加劇,增強了中國自主研發的決心,加快了國產鉀肥開發進程,中國第一代“鉀鹽人”通過艱苦卓絕的不懈努力,使國產鉀肥實現了由0到300萬噸的重大突破,成為進口談判、境外開發的堅強后盾。
謝康民表示,習總書記對鹽湖資源開發高度重視,指出鉀肥資源的重要性,肯定了國產鉀肥對中國農業做出的貢獻,對青海為全國農業做出的貢獻給予肯定,表達了國家對鉀肥生產企業扶持的決心。
2016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鹽湖,對鹽湖近年發展取得的成績及用5-10年建成全球鎂鋰鉀行業最大的領軍企業表示肯定。習總書記指出,鹽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資源。制定正確的資源戰略,加強頂層設計。循環利用是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要求,全國都應該走這樣的路。青海要把這件事情辦好,發揮示范作用。青海資源也是全國資源,要有全國一盤棋思想,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搞好開發利用。
“國產鉀肥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謝康民告訴記者:“根據現有開發技術水平及經濟條件測算,在國內鉀肥年需求量1400萬噸的基礎上,按目前國內鉀肥產量計算,鉀肥自給率已超過60%。從青海鉀鹽開發規模和資源角度考慮,我們可以保證國內鉀肥需求的有效供給。我們有理由相信,國產鉀肥完全可以滿足國內60%的需求供應量。”
“鹽湖人”視資源為珍寶,挖掘資源、珍視資源,特別是“鹽湖人”從未將資源據為己有,而是站位中國民族產業,帶動鉀鹽行業發揮集成優勢,力爭實現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鉀肥產能的提升,進口鉀肥的市場控制力度逐漸減弱。“正是因為國產鉀肥企業的發展壯大,打破了我國鉀肥長期靠依賴進口的局面和國際壟斷鉀肥定價機制,有效的遏制了長期高價定價體制,使我國成為世界鉀肥貿易‘價格洼地’,支援了農業發展,為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
但是,謝康民也坦言,作為民族產業的國家隊,鹽湖股份公司須站位中國鉀肥產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他建議,中國鉀肥應以國產鉀肥為主、進口鉀肥為補充,形成健康的市場運營體系。同時,在保證現有進口鉀肥談判機制不變的前提下,補充建立國內鉀肥供需聽證機制。為中國農業發展、國家糧食安全做長效保障。
青海鹽湖氣候條件艱苦。鹽湖在50多年的發展中,為不辱國家和政府使命,“鹽湖人”常年在高海拔地區高負荷作業。同時,生產企業也面臨資源開采成本、人工成本、生產成本、設備老化折舊等成本的不斷增加,因環境條件艱苦缺乏大量技術專業人員,加之青海鉀肥企業均在鹽湖內陸地區,青海耕地不用鉀,用鉀地區主要在東北、華北、東南、西南等區域。鉀肥主要以鐵路運輸,運距長,運輸費用較于進口鉀肥海運、公路運輸成本高等因素影響,以發展青海鉀肥事業為己任,頂住壓力,充分利用鉀資源的稟賦,進一步擴大鉀肥產量,繼續提升國內鉀肥自給率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實屬不易,為中國鉀肥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建議:“為支持民族工業發展,將青海鉀肥納入國家儲備名錄中,以解決生產的連續性與季節使用性之間的矛盾同時,還可解決資源處于偏遠地區與消費處于平原地區的物流矛盾,穩定行業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問題,他強調:“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全國人大常委、農業農村部原常務副部長尹成杰表示:“儲備好鉀肥就是儲備糧食。”
面對國際寡頭的資源實力以及中國資源匱乏的現實,僅憑農資企業的責任“救市”,無疑是杯水車薪。中國農資傳媒鉀肥觀察家認為,保障糧食安全需要國家出手、政策發力,站在國家高度,需要更高層面的國家戰略,中國鉀肥產業需要一種制度保障和國家聲音。
在各界關注和支持下,目前國家建立了鉀肥(氯化鉀)儲備機制,每年合計150萬噸,全部為進口鉀肥,國產鉀肥未列入其中。國產鉀肥生產地處偏遠、易受運輸制約,對于市場儲備的需求更強烈。為增強國家對鉀肥的調控能力而進行的國儲,事與愿違客觀上保護了進口鉀肥,相當于為進口鉀肥補貼,有失市場公平,傷害了國產鉀肥,扭曲了政策原意,也變相對國產鉀肥造成市場擠壓。
中國鉀鹽產業的健康發展應當納入國家戰略、置于政府高度關注之下。作為糧食的“糧食”,國家儲備不僅是調節國內鉀肥市場的“蓄水池”,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制衡資源、平衡市場,為糧食安全提供保障。為此,更多的行業人士呼吁,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當盡快擴大儲備數量,完善國產鉀肥儲備機制。同時,針對“走出去”的境外資源開發企業的后期政策有所考量,將境外資源“回流”納入國家儲備范圍,最終為肥料平穩供給和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保障,這樣,才能讓中國糧食安全真正無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