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農業規模化是現代農業一個重要標志。它代表著農業機械化,沒有機械化,規模農業的生產和管理才能實現;還意味著農業標準化、品牌化。機械化智能化參與的農業生產能最大限度實現標準化,使品牌需要的質量與穩定有了可靠保障;規模化還蘊含著農業效益的提升。過去有專家說“減少農民是致富農民的唯一出路”——減少農民意味著農業經營主體可使用管理更多土地,規模化以及規模化帶來的效益才可能實現。
這樣的經驗和邏輯下,農業規模化成為一個熱詞。但這個熱點卻是個不斷變化的概念,體現了我們對中國農業的認知不斷深化。它不斷變化是因為中國農業規模化的變量因子在不斷變化。一方面,農業規模化與組織和社會密不可分。在世界人口第一大國,農業人口的轉移、農業從業者的集中是農業規模化的必備條件。但到底轉移多少人、流轉到多大規模卻不僅僅是農業的問題。從農村轉移出來的人口能否順利進入城市是農業規模化正相關因子。中國不可能接受大量農村轉移人口游移在城鄉結合部的農業規模化。一邊逐漸形成貧民聚居區,一邊發育發展農場主群體,這是已經被國外實踐證明不成功的農業現代化途徑。因為它社會成本過高,無法人道、和諧、可持續發展。中國農業規模化的進度和程度始終服從于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進程,它只能是一個綜合的結果而非單兵突進的目標。這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制度性框架,也是農業媒體人觀察問題時的一個重要角度。
另一方面,農業規模化又有著自身的發展動力和成長規律。在通過土體流轉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初級階段,規模化的邊界似乎還不明晰。但隨著各種制約因素的顯現,種植大戶盲目擴張效益不升反降、城市商業資本下鄉鎩羽而歸的新聞陸續出現,于是人們開始討論:中國農業到底多大規模才合適?目前大家比較接受的觀點是中國各地農業生產條件和形態各不相同,東北、西北等可以發展美國式大農場,東南、西南等比較適易發展法國式中小農場。現在動能與變革最集中在華東、東南地區,這些地方的工業發達、收入領先,農業規模化的發展探索很具有實踐意義和探路價值。比如曾有專家調研發現:長三角的家庭農場規模曾經從200畝左右擴展到400畝,但數年運行下來,發現規模提升后效益反而下降了。這里面既有規模提升后需要的人技物滯后的影響,據說還有周邊地區城市家庭收入的對比效應。200畝左右的農場收入已經與城市中等家庭的年均收入10萬元大體均衡。筆者最近在對江蘇現代農化服務經營主體的采訪中了解到:當地200畝左右的家庭農場因為規模效益限制了機械化投入,日子比他們七八百畝的要難過。相反,他們這樣規模的反而能夠使規模和機械化等技物水平達到最優配置。
是啊,城鎮家庭收入也在提高,農業規模的參考變量、促變因子也在不斷變化。中國農業規模化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