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楊文浩
土耳其薩班哲大學植物營養學家Ismail Cakmak教授指出:“雖然鎂素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但在世界范圍內,鎂是‘被遺忘的元素’?!遍L期以來,隨著氮磷鉀養分的大量投入、農作物復種指數提高、新品種應用,作物產量和生物量不斷提高,作物從土壤帶走的鎂素不斷增加。加之農戶對傳統有機肥、秸稈還田和包含鎂素在內的中微量肥料的重視不夠,土壤鎂素得不到有效補充。植物缺鎂現象在不同地區和不同作物上陸續出現,嚴重者顯著影響到作物增產和農民增收。
在中國,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在增加,復種指數不斷升高,連年增產的壓力日益加大,人們對于土壤、土質、土壤養分的期盼越來越高。在人們的期盼中,鎂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鎂是植物生長發育的必需營養元素之一,植物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鎂,因此,土壤中鎂的數量及其有效性對植物的鎂營養十分重要。土壤中鎂的形態包括礦物態、非交換態、交換態、水溶態和有機態。其中,水溶態鎂是植物吸收的主要形態。在土壤中,水溶態養分的遷移性最強,也是淋洗損失的主要養分形態。與鉀、鈣和銨根等陽離子相比,鎂的移動性較強,這主要是由于鎂的離子半徑較鉀鈣小,但其水化半徑較大,離子外圍包有厚厚的水化層,導致土壤膠體對其吸附能力不強。因此,導致鎂在土壤溶液中的移動性較強,容易發生淋洗。影響土壤中水溶性鎂淋洗的主要因素包括氣候(降水)、土壤類型、酸堿性以及與其他元素(氮、鉀、鈣和鋁等)互作等。從生態區域區分,降水量較大的地區,土壤中水溶性鎂的淋洗較為普遍。在我國南方地區,大面積紅壤及由其發育而成的水稻土中的鎂十分匱乏。土壤黏土礦物類型也是影響鎂淋溶的重要因素,一般認為,以蒙脫石、蛭石等2∶1型黏土礦物為主的土壤對鎂的吸附能力較強,土壤不易缺鎂;而以高嶺石、無定形氧化鐵鋁膠體為主的土壤對鎂的吸附能力較差,易發生鎂淋洗。另外,農業生產中化肥的大量投入也會影響土壤中鎂的淋洗。氮肥的過量投入會引起土壤酸化,土壤中氫離子和鋁離子將鎂置換到土壤溶液中,加劇了鎂的淋洗;肥料中銨根和鉀離子等進入土壤后會與鎂離子競爭吸附位點,促進鎂的解吸,增加鎂的淋洗。
研究表明,在缺鎂的土壤上施用鎂肥不僅可以提高土壤中鎂的含量,而且能提高作物中鎂的含量,提高作物產量且改善品質。鎂肥對作物的效應受多種因素制約,如土壤酸堿性、質地和交換性鎂含量等,還與鎂肥種類、作物種類和生育期等有關。
對于鎂肥的應用有以下建議:一是應該根據土壤性質(如土壤酸度)來選擇適宜的鎂肥品種。酸性土壤上適合施用白云石粉、氫氧化鎂及氧化鎂等堿性肥料,而接近中性的旱地土壤則適合施用硫酸鎂等速效性鎂肥;二是在降水量較大,淋溶較強的地區,適合施用白云石粉、氧化鎂和鈣鎂磷肥等溶解性較小的鎂肥;三是為充分保證作物對鎂的吸收,鎂肥的施用量要適宜;四是鎂肥與其它肥料合理配合能夠提高其肥效。在施用氮磷鉀肥的基礎上配合施用鎂肥,對作物的增產效果較好;五是鎂肥肥效的大小也與作物的特性有關。與禾本科作物相比,豆科作物如大豆和花生等對于鎂肥的反應比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