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瓊
(永城市農業局,河南 永城 476600)
河南省永城市通過建立農業專業基地的形式,大力發展農村實用技術教育,完善農民科技培訓體系,調動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提高廣大農民科學種田技能。當地采用“科技合作社+基地+會員”模式,大力推進種子繁育和糧食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保證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健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構建方便、快捷的信息傳遞渠道;加強農產品的產后服務,確保農民收入穩步增長。隨著示范基地的硬件和軟件設施的不斷完善升級,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尤其是永城市小麥良種繁育及高產栽培示范基地在農業科研系統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
永城市地處黃淮平原,四季分明,土地肥沃,農業生產條件優越,為小麥良種繁育及高產栽培基地的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為農業科技知識講座、展覽、培訓、咨詢等科普活動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永城市小麥良種繁育及高產栽培示范基地在基地建設工作方面的主要做法如下。
基地重點繁育小麥新品種,目標是高產穩產、品質優良。基地培育的新品種在河南省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并被周邊各省廣泛引進。農業技術人員以基地為依托,向廣大農民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提高農民素質,發展農業生產。同時,當地還創建優質小麥高產栽培示范基地,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如今小麥良種繁育及高產栽培示范基地面積不斷擴大,帶動農民增收明顯。
為了有效地普及農業科學技術知識,根據農業生產季節性強、部分農民理論知識接受能力差的特點,在科普工作中采取“五個結合”,即短期培訓與長期培訓相結合、理論教學與現場實習相結合、課堂教學與音像自學相結合、教學安排與農事安排相結合以及教員培訓與跟蹤服務相結合,既保證了培訓工作的順利進行,又不影響正常的農業生產。近年來,基地通過舉辦農作物備播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化控技術及農作物超高產栽培技術等各種培訓班,不斷培養農村技術骨干。這些人大都能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可以向農民傳授農業科技知識,展示基本的田間操作技能,充分發揮農業技術的“二傳手”作用,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此外,基地還積極參與全國科技周、全國科普日、科普之春(夏、秋、冬)、科普大集和科技下鄉等大型科普活動,發放科技圖書、技術資料、宣傳掛圖、音像資料,解決農民技術難題,讓廣大農民受益匪淺[1]。
基地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合作社的組織功能,在基地內積極發展農民會員,與糧食部門與加工企業合作,為農民提供產后服務,嚴把種子生產過程中的質量關,帶動作用強勁,社會效益顯著。合作社完善信息傳播渠道,提升服務水平。基地為了整合農業信息資源,充分發揮服務職能,方便、快捷地傳播農業信息,讓農民及時掌握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準確把握市場脈搏,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降低市場風險。
搞好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設,是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助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該基地的建立不僅充分發揮農科所的自身優勢,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利用基地的示范輻射作用,為地方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基地不斷創新科普形式,豐富科普內容,拓展科普渠道,改進科普手段,提升科普水平,著力打造一支具有現代科學精神的高素質農村勞動大軍,為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轉型發展、和諧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堅持以人為本,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科普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增強科普能力為中心,提高農業科技的傳播能力,充分體現農業科技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堅持科普工作貼近基層、貼近農民、貼近生產,不斷推進科普工作的群眾化、社會化、制度化,以和諧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為重點,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高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2]。
基地進一步健全科普組織、壯大科普隊伍,完善科普制度,使基地科普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充分發揮農村科普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開拓基地范圍,建立科技下鄉長效機制,組織一支相對穩定的科普隊伍,完善獎懲制度,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充分發揮農業技術合作社的作用,使之成為基地農民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實現自主求知、自我提高的一個方便、快捷的平臺。
基地切實加強對科普工作的領導,為開展科普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和優越的條件,將科普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明確科普工作目標,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對科普工作給予長期、持續、穩定的強有力支持。進一步發揮基地的整體功能,按照明確分工、各負其責、形成合力、全面推進的原則,動員全所力量,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地開展農村科普工作,使基地工作健康、有序地發展。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科普主力軍作用,緊緊依靠科技工作者,大力開展各種群眾性、社會性和經常性的科普活動。充分利用科普組織網絡,集思廣益,推動科普工作順利發展。制定面向科普工作人員的約束監督和激勵機制,建立相關制度,定期表彰在科普工作中表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增強科普工作活力,提高科普工作效率。大力培養農村技術骨干,帶出科技“二傳手“,充分發揮“土專家”“田秀才”的“領頭羊”作用,使之成為農村科普的排頭兵,使之主動幫助、引導、帶動群眾,啟發和調動群眾學習和應用先進農業技術的熱情。基地成立農機農技專業服務小分隊,通過技術承包方式,對農民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服務,對基地實行統一培訓、統一供種、統一整地、統一管理、統一收獲和統一銷售,強力推進基地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產業化進程。基地建立農戶檔案,做到有的放矢[3]。對基地內農戶所在鄉鎮、村委、行政村、戶主姓名、文化程度、土地面積、所在位置、土壤測試情況和農作物品種等信息登記造冊,存入檔案,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