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瀚卿
自我國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以來,相關的理論研究大量涌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將其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共同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本文對如何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進行研究。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相互依存,離開生態文明發展經濟,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利益只會帶來血的代價。過去的幾十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但也出現了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問題。因此,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相融合,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1]。
目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階段,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在短時間內無法徹底改變,還不能完全依靠第三產業來帶動經濟的發展。我國在治理生態環境方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機制,企業利益與保護生態環境無直接關聯,導致企業沒有形成環保意識。面對以上諸多問題,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生態科學技術,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將大消耗、大排放的生產方式轉換為低消耗、少污染、可循環的生產方式;要調整經濟結構,避免資源的浪費,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技術水平,支持第三產業的發展;要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適當引用市場機制,利用經濟杠桿來調節,使企業意識到自身的環保責任;加強社會監督,拒絕高污染、高消耗的企業遷入我國境內,保護有限的自然資源[2-3]。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政治建設,政府相關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生態文明的良好發展。我國的生態文明體制建設尚不完善,給企業留下了可鉆的空子,一些地方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對環境監管不嚴,導致環境遭到破壞[4]。各地雖設有環保部門,但在管理過程中權責不清,不能真正發揮其對環境的保護作用。
想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建設的有效融合,就要抓強政治建設。首先,要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政策和制度。其次,要進一步完善領導干部的考核機制,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考核機制中,建立一套綠色考核體系和監督系統,使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5]。再次,要加強對環保部門的建設,使環保部門發揮自身的價值。
要想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樹立生態文明意識,而樹立生態文明意識離不開文化的宣傳。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逐漸出現追求奢侈、鋪張浪費的社會現象,人們急劇增長的物質欲望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不斷擴大。由于缺乏生態文明教育,有關生態文明教育師資隊伍比較落后,人們對生態文明意識沒有深入的理解[6]。
要想讓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意識,需要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并使其成為終身教育。這就需要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培養,多學習其他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并從中吸取有益經驗,完善知識體系[6]。另外,在如今信息化發展時代,要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對生態文明思想進行宣傳教育,增強人們建設生態文明意識。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社會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社會力量不容忽視,社會性環保組織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我國的環保性社會組織起步相對較晚,因此,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組織內部能力不強、缺乏資金、公眾認可度較低等[7-8]。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所需用地越來越多,大量農田被占用,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平衡。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又需要公眾的積極參與,提高公眾的參與能力[9]。只有公眾積極參與,政府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化發揮。因此,必須完善公眾參與機制體系,使公眾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其對生態文明的認識。
黨的十八大指出,我國今后發展的重大任務之一即是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因此,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轉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治理生態環境[10]。要想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更上一層樓,就必須要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融為一體,真正做到“五位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