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軍
雖然我國很多農村地區都開始重視環境建設,都在美化鄉村,但是部分地區為了盡快見效,都會側重土木工程建筑,認為美化鄉村就是要多建一些亭臺樓閣,而忽視了綠化建設。鄉村綠化是一項長期的工程,綠化景觀需要長期規劃和長期維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而且不會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也不會立即見到效果,某些鄉村可能因此會望而卻步。
鄉村綠化意識不夠強,直接導致鄉村綠化規劃不健全、不完善,甚至沒有一個長期的、系統的規劃,而鄉村綠化規劃的不完善又直接導致鄉村綠化水平不高,很難形成美麗的綠化景觀。
鄉村綠化普遍存在綠化單一的問題,千篇一律地進行栽樹種草,沒有結合當地的特色,將當地的文化融入其中,也就無法形成具有特色的綠化景觀,也就無法被村民所接受和理解。
景觀的完美呈現,不僅要有完善的規劃、設計及建設,后期的維護管理更為重要,即“三分栽,七分養”。然而,綠化管理養護工作更為復雜與系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很多鄉村的綠化維護管理工作在后期沒有跟上,造成了很多園林景觀還沒有呈現出最完美的狀態時就已經遭到了損壞。后期管理跟不上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因為沒有進行有效的管理維護,前期的規劃、建設工作將前功盡棄。
很多鄉鎮、農村的領導部門不愿意將資金投入到綠化上來,認為綠化不會得到相應的經濟效益,因此,用于村屯綠化的經費較少,很難滿足綠化工作的需求。
農村綠化規劃既要兼顧農村發展,也要兼顧農村環境,要通過開展村屯庭院、道路、河道、公共綠化地等的綠化建設,逐步完善農村綠化系統,從而達到美化環境、營造和諧農村生活環境的目的,爭取建成大街綠化成景、小巷栽樹增綠、庭院花木點綴、空地園林填趣及村邊片林合圍的美麗鄉村。
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引進適合當地種植的植物種類,以保證綠化景觀的持久性。同時,要結合當地河流、山丘等地理環境進行合理規劃,設計出與當地自然環境相得益彰的景觀規劃。另外,由于我國歷史悠久,各地農村都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要利用好文化財富,將其融入綠化工程中,使綠化景觀更富有歷史內涵,不僅可以增加綠化工程的厚重感,而且可以使村民了解更多關于本地區的歷史,更加熱愛自己美麗的村莊。
農村綠化最主要體現的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而要想實現農村綠化可持續發展,并發展得越來越好,就需要注重經濟效益。只有得到相應的經濟效益,農村綠化工程才能得到進一步的資金投入,從而促進農村綠化發展,這才是一個良性的循環發展過程。因此,在美化村屯的同時可以通過調整種植結構,讓農民多種植一些經濟作物種,如花卉苗木等。也可以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生態農業,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收入。
新農村綠化包括庭院綠化、公共綠地建設、村片林發展、路渠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等,要開展見縫插綠、四旁植綠、庭院透綠、環村建綠等工作,實現村莊園林化、街道林蔭化、農田林網化、庭院花果化,達到“以綠興村、以綠富村、以綠美村、以綠凈村”的綠化目標。
新農村綠化關系到千家萬戶,人人都有義務和責任,但是,要提倡“誰投入、誰管理、誰受益”的市場管理機制,吸納個人或公司參加新農村綠化,成果歸其所有,加強非公有制林業的發展。另外,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新農村綠化、美化建設,解決國家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
綠化規劃必須注重體現特色,準確定位,科學規劃,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和城鄉綠化一體化的思想,從實際出發,把新農村綠化建設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緊緊把握規劃設計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全局性,統籌兼顧,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大力調整樹種結構,協調發展,制訂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新農村綠化規劃。由林業主管部門作為全縣新農村綠化建設的主導單位,具體負責各縣各鄉村的綠化規劃及標準制定、圖紙設計、技術指導、苗木調運、工程施工和工程驗收等工作。
綠化后期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需要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以保證綠化后期的管理養護工作到位,從而保證農村綠化景觀的完整性和可持續性。首先,要加強宣傳,對綠化工作的重要性進行宣傳,讓全民了解綠化工作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好處,喚醒全民的綠化意識。其次,建立監管機制,從第三方面進行約束。最后,責任到人,安排專門人員進行管理維護,同時也要對蓄意破壞綠化的行為建立懲罰制度。
鄉村綠化需要政府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同時多渠道聯合,如鼓勵當地企業參與,對于參與綠化鄉村的企業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等。吉林省對于村屯綠化做得較好的地區會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鎮、村級政府都會給予相應的資金補助,不僅是對綠化資金的補充,而且能夠進一步激勵鄉村做好綠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