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戰平 黎春峰
(1.湖南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2.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更能解決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缺乏問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同時指出目前亟待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如何加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和創新。為此,本文以湖南省寧鄉市為例,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創新模式進行研究。
寧鄉市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創新培育模式。該模式是在縣農廣校第一批試點進行探索的一種新模式,簡稱“市場引領+政校協合作+產業驅動”多維合作模式。寧鄉市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施過程中,以市場為目標,摸準市場脈搏:政府提供資金支持,規范政策制度建設,建立基礎平臺;學校充分發揮各種師資資源和積極聯系場地,聯系和聘請理論和實踐老師,制訂培育目標、大綱、方案,負責招生以及新型職業農民學院的日常管理[1];將產業協會(公司、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社)作為實踐和實習基地,現場教學,典型案例剖析,現場解決問題,依托鄉鎮農技站的技術優勢,全方位地對農民進行培育。積極發動農民參與,以滿足農民技術需求、實現創業增收增效為目標,以提升農民的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為主要內容,積極幫助、引領、帶動新型職業農民走上產業新旺的發展之路,確保培育效果,為寧鄉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人才支撐。
寧鄉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培訓內容按照市場需求滿足農民需要,發揮市場的引領作用。同時,寧鄉市以農業產業化為龍頭,圍繞煙草、蔬菜、雜交水稻、寧鄉花豬四大產業為重點展開培訓,培育出一批市場經營能力強、思想前沿、視野開闊、實踐技術能力過硬的科技型和市場型職業農民,成為農村產業興旺的領軍人[2]。
寧鄉市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建立了政府、學校、產業協會、鄉鎮農技站和農民等多維合作模式,圍繞寧鄉市優勢產業展開專業技術培訓。同時,大力宣傳各級政府有關農業產業化各種項目申報的程序和政策,也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有關農業的各種優惠政策;將培訓內容拓展至農產品市場營銷和農村電商平臺、規模養殖和養殖技術等課程。
寧鄉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從問題出發,圍繞問題展開培訓,構筑和夯實基礎平臺。一是構筑項目對接平臺。通過與各級政府項目對接,構筑農業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與政府各級涉農部門完成對接,以便爭取更多項目,獲取更多的資金支持。二是構筑各種信息技術平臺。充分利用湖南農業大學和湖南農業科學院的農業技術優勢,構筑農業經營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與高校院所專家教授的互動平臺。三是構筑行業互動平臺。組織一二三產業之間相互交流,構筑產業融合平臺。
一是新型職業農民的科技素質增強,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專業技能和規模化經營管理能力、致富能力和市場經營能力的科技型職業農民。二是愿意扎根農村、有一定經濟基礎、文化素質較高的返鄉創業農民增多。目前增加了從事蔬菜生產的新型職業農民2 000多人,從事茶葉生產的新型職業農民500人,從事休閑農業產業的新型職業農民500人。
寧鄉市新型職業農民重點培訓水稻、蔬菜、水果、生豬等種養殖技術以外,還發揮示范帶動效應,延伸至休閑農業、花草苗木等產業,培育了一批具有實踐操作能力的花農和從事休閑農業的農民。例如,溈山萬畝苗木基地初具規模,經濟效益可觀,在當地樹立了產業新旺和致富的樣板。
寧鄉市鄰居長沙市郊,以都市農業為導向,以農家樂的市民觀光休閑旅游為特色,傾力打造優質化、都市化、品牌化的寧鄉休閑都市農業形象,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市共有休閑農業企業215家,其中長沙市休閑農業協會會員14家。金州關山新村、灰湯金太陽溫泉山莊等一批星級農莊先后崛起,2017年全市共接待游客近160萬人次,帶動全縣200多家休閑農業企業年均實現產值2.5億元以上。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鄉村產業興旺可以增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吸引力,提高農村“80后”和“90后”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一方面,要加快實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引導土地經營權合理流轉,擴大土地規模,獲得土地規模收益,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提升農民收入水平,至少達到能與城市農民工收入基本持平;另一方面,實施休閑都市農業和農耕文化傳承,構建一批基礎設施好、功能齊全的都市休閑觀光農家樂、鄉村旅游基地、特色小鎮,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3]。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強扶持引導服務,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大力發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態等鄉村特色產業,振興傳統工藝。積極宣傳引導,改變傳統思想意識,完成農民從一種身份的象征向一種職業的象征轉變,讓農民積極平等參與社會活動,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同時,積極構建和夯實新型職業農民平等的社會地位政策措施,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標準正常調整機制。
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根據不同類型新型職業農民的產業特點、意愿特點、年齡特點、能力素質特征,有針對性地制訂教育培訓計劃、方案,確定培育內容、方式、實施方案。要尊重農民意愿,順應培育規律,根據農民特點、農民的學習能力,實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家門口學習等豐富多樣的方式進行培訓。課程內容要具有針對性,符合當地農民的需要,并且與時俱進,增加前沿實用性技術內容,遴選在實踐第一線的農業企業家充當實踐老師,進行教學方法改革[4]。
構建職業農民培育制度,積極完善實行一系列配套政策體系,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督促、檢查、落實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各級政府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育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不得挪用和擠占,保證專款專用,保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經費充足。探索立法支持,可借鑒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等培養職業農民的立法實踐經驗,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