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張蓮芯 李殷誼
紫南村位于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西北面,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典型的珠三角桑基魚塘村落。在過去的許多年里,“臟、亂、差”“收入低、人心散”的紫南村成了南莊鎮數一數二的落后村,這也導致紫南村面臨治理難題。2007年,隨著潘柱升回鄉擔任紫南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紫南村的面貌才開始發生天翻地覆的巨變。“治理環境、發展經濟、穩定民心、幸福生活”成為紫南村接下來幾年的發展目標。經過多年艱辛努力,紫南村實現飛躍式發展,也獲得“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廣東省宜居示范村莊”“佛山市五星級健康村”等眾多的光榮稱號。紫南村的快速可持續發展得益于管理組織架構重整、民主法治建設、幸福產業發展、和諧村居建設等方面的不懈努力探索。
短短7年,紫南村從落魄的“問題村”變成“先進村”“示范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重整組織結構。第一,“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只有強化村委領導班子建設,才能談發展致富。村委新班子成立后,在黨支部書記潘柱升的帶領下,領導班子帶頭自律,堅持為廣大百姓服務,為此設立考核體系,用于村干部、黨員等日常工作的考核。此外,整頓黨員隊伍和干部隊伍,強調紀律,建設學習型基層黨組織,發揮榜樣作用。村委新班子從調查研究現狀入手,通過學習統一思想,用新思維新方法解決老問題,推動大發展。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紫南村已建立較為完善的學習機制,從而順應時代發展和形勢變化,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第二,村居自治,就是強調村民自我管理,是建設新型社區和幸福村居的組織基礎和發展前提。紫南村的成功也得益于村委班子始終堅持村居自治原則,堅持落實百姓的地位和權力,通過相關規章制度建設,確保村民的合法權益和知情權,以實現民主管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建立村民代表大會儀事制度,注重干部群眾雙向溝通,長期培養村民自治意識,形成了紫南村獨特的“管理”架構模式。
紫南村的成功之路以創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為載體,加強民主協商機制建設,充分發揮村級調解委員會的作用,有效促使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以往因上訪人數多而“聞名”的紫南村,在新型“管理架構”模式下,不斷健全民主決策機制,做到保證群眾知情、決策和監督,有效推進民主管理進程。為了深入宣傳貫徹法律法規,紫南村專門培訓普法宣傳員,并開展“法律科技宣傳月”“全國法制宣傳日”等活動,從而宣傳新農村建設理念,真正把法律知識傳送到群眾身邊,使群眾學法、懂法、知法、守法,增強其法律意識。另外,為了更好地解決“上訪”問題,紫南村格外強調民主協商,構建合理公開的溝通渠道和平臺,讓村民就公共問題進行交流討論,擁有自愿、平等表達自己意見的方式,從而促進基層社區自我約束、自我調節,促進社區民主健康發展。
一個地方人民的福祉,離不開經濟發展,經濟發展離不開產業推動。村委會主任潘柱升任職前在貴州省成功創業,有著獨特經濟見解,他上任后便開始規劃紫南村的產業發展之路。與傳統農村相比,紫南村由于受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政策優勢。
此前,紫南村級工業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部分企業環保手續不齊全、廢氣治理設施落實不完善、部分倉庫揚塵嚴重、工業區污水未得到收集等。為此,紫南村提出了村級工業區污染治理方案和環境建設方案,全面整治和取締問題企業,并提出了企業監管方案,對各企業的生產工藝和環境保護設施進行備案登記,深化工業企業環境整治,加強環境監測與監察工作,提出村級工業用地環境整治改造提升專項規劃,為村級工業區的整治工作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1]。
在此基礎上,紫南村領導班子把紫南村的經濟發展定位于發展第三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商貿、物流、出租業、飲食業[2],隨后以紫南商貿城為開始,陸續規劃引入了高端商業、文化創意等產業項目。初期階段,紫南村持續推進產業優化升級,打造“四個輪子一產業”的發展模式。“四個輪子”即帶動紫南村經濟發展的紫南商貿城組成部分:紫南美食城、農貿市場、超市、紫南員工村。通過人性化建設,紫南員工村吸引了大量外來經商者以及務工人員。“產業、城市、人居一體化”使紫南村的潛在內需得到挖掘,形成了“經濟—人口—消費—經濟”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在后期階段,紫南村以“效益、帶動、共贏”為宗旨,牢牢抓住城市化發展主題,對進駐產業進行嚴格選擇,只有能帶動紫南村土地升值、村民就業的企業、能形成產業鏈條的企業和能為紫南村帶來長遠效益的企業才能進駐。最終,紫南村先后引進物流基地、水暖器材城、陶瓷衛浴城、餐飲營業市場等專業市場,形成產業黏性空間,帶動了產業轉型升級。另外,“智慧紫南”的優質定位帶來的全村光纖覆蓋、智能公測、智能公交站點等優質便民服務,也為紫南村人民環境帶來了極大改善。
經過7年的高速發展,學有所教、教有所優,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有所安、居有所美,困有所助、難有所幫等,都已經成為紫南村人民的生活現實。綜合而言,文化融合、生態社區、社會保障三者構成了一個幸福的村居。
紫南村村委明確指出要積極促進本地人與外來人的融合,搭建黨建、文化交流、社工服務、民主協商四大平臺。在黨建工作上,紫南村加強黨員教育管理,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提升服務民生水平。在促進文化交流工作中,紫南村以建設和諧文明的社區氛圍為目的,通過建設紫南文化廣場、文化中心大樓,提供種類繁多的培訓課程等,使紫南人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精彩。在提供社工服務中,紫南村在社區成立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服務于周邊村組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同時大力開展各類社工活動,輔助弱勢人群、關愛青少年成長等,這些活動有效化解了村中的矛盾,也促進了社區的交流融合。
在推廣民主協商理念的工作中,紫南村除了成立相應的服務中心定期開展座談會以外,還設立了《紫南之窗》等村報。這一系列平臺成了紫南村務公開、發展農村民主的重要平臺。幸福村居的建設是一個開放融合的過程,可促進本地村民與外來人融合,應作為社區建設中的長期任務。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村民對居住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天藍、地綠、水美的人居環境,成了紫南村的發展目標。在此期間,村委班子嚴格按照國家級生態村的創建標準,在鎮相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下,充分調動全村力量參與創建改造,讓紫南村的生態建設落實于村民,使紫南人保護環境的意識得到增強,從骨子里形成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習慣,有利于紫南村生態環境改善的工作開展。另外,紫南村采取專項整治工程,分別對產業園區、水環境污染、農業生態污染、村莊綠化和民生基本設施進行改造整治。如修復村內河流、實現園區管網雨污分流;推廣“庭院型”新村建設模式——“只種葉菜,不亂搭棚”,同時利用村內原有魚塘,在全村范圍打造各具特色的綠色休閑農家樂;建設村莊綠道、擴大綠化面積;完善基本設施服務,村莊安全強制性管制等,讓村民生活在一個美麗安全的地方,享受城市般的便利生活。
就社會保障而言,紫南村在中國村居建設層面構建全民社會保障體系上處于領跑地位。紫南村村委領導班子深刻認識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以及在保障村民分紅逐年提高的前提下,必須將部分資金運用在構建社會共同體上。為了完善村民的社會保障和福利,紫南村村委為村民購買新農保和全征地養老保險,修建老人活動中心,為老人提供歡聚娛樂的場所。另外,紫南村對教育方面也十分重視,為解決村中幼兒上學難問題,紫南村按照省一級幼兒園標準建設了新紫南幼兒園,并改善了紫南小學的辦學條件,對成績優異的學生和表現突出的教師進行獎勵,充分體現“一手抓硬件投入,一手抓軟件建設”的教育理念;對于村內困難群體,紫南村除了成立“書記基金”之外,還經常開展“扶貧救濟”募捐活動,使困難群體困有所助,難有所幫。總體來看,目前紫南村已經實現“幼有托、老有養、病有醫、難有幫”的和諧發展新局面。
本文從紫南村的管理架構重整、民主法治建設、幸福產業發展、和諧村居建設入手,詳細介紹了紫南村取得的偉大成就,分析了紫南村的快速可持續發展模式,對廣大鄉村建設具有引導作用。